摘要:韩剧《暴风圈》引发的风波持续发酵,全智贤代言的多个国际品牌纷纷撤下其广告内容。剧中涉及中国的台词和画面引发中国网民强烈不满,豆瓣评分骤降至4.2分。
作者|时事热点观察者
韩剧《暴风圈》引发的风波持续发酵,全智贤代言的多个国际品牌纷纷撤下其广告内容。剧中涉及中国的台词和画面引发中国网民强烈不满,豆瓣评分骤降至4.2分。
面对这一事件,有一种声音认为“强者不应在乎被抹黑”。然而纵观近年来韩国影视作品中对中国的系统性偏见,这已远非个别艺术表达问题,而是背后隐藏着精心策划的舆论操盘。
文化表象下的暗流涌动
《暴风圈》第四集中,全智贤饰演的角色提出“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的台词,同时剧中将香港老旧贫民区画面通过灰暗滤镜呈现为中国大连的景象。这些细节并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叙事策略。
品牌方的反应堪称迅速——路易威登、海蓝之谜、伯爵珠宝等国际品牌纷纷撤下全智贤相关广告和宣传物料。这种商业决策背后,是对中国消费者情感的尊重,也是对市场规律的理性回应。
回顾历史,这不是韩国影视第一次陷入此类争议。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何这类内容会集中出现?背后是否存在一股推动中韩民间对立的力量?
无形之手的操盘逻辑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争议内容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叙事模式。正如湖北日报评论员付勤所指出的:“信息碎片化时代,单方面叙事极易误导判断。越是情绪化的内容,越需冷静审视。”
算法推荐机制可能成为“舆论操盘手”。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正是针对此类问题。
操纵者深谙“愤怒传播最快”的规律,通过制造对立情绪来收割注意力并实现流量变现。
被掩盖的民间真情
尽管舆论场波澜起伏,中韩民间的友好互动却从未停止。不久前,一位韩国海警在营救中国公民时不幸殉职,中国网友纷纷表达哀悼与敬意。随后,中国游客在济州岛勇救韩国落水老人的事迹,同样收获了韩国民众的真诚感激。
这些真实的交流展现了中韩人民之间的情感共鸣,它们或许不像争议事件那样容易引爆热搜,但却更加持久和真实。
当下,越来越多的韩国民众利用免签政策来华旅行,亲眼见证中国的真实面貌。这种面对面交流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地打破信息茧房。
破局之道:以真相对抗操弄
面对挑拨离间的企图,最好的反击不是隔空对骂,而是打开大门,增进交流。当更多韩国民众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的真实发展和社会风貌时,刻板印象自然会被打破。
中国网民对《暴风圈》的反应并非过度敏感,而是对长期偏见积累的正当回应。真正的强者既不会忽视问题,也不会过度反应,而是会理性应对,积极破局。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利用文化产品进行舆论操纵的幕后黑手。正如《热搜》导演忻钰坤所警示的:“(热搜、反转)这样的事情出现之后,很多网民可能会被舆论误导,产生错误的行为,甚至是网络暴力。”
随着更多韩国民众亲身体验中国,刻板印象不攻自破。品牌方撤下广告是市场选择,而民间交流仍在默默进行。真相面前,任何抹黑都是徒劳。
中韩两国人民交往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温暖瞬间远比刻意制造的争议更加真实可贵。揭开舆论操弄的面纱,中韩民间友好的底色依然鲜明,这是任何势力都无法抹杀的现实。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