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影视发展新路径,在创新中破圈前行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5 08:44 2

摘要:“对于创作者而言,一切都应该回到创作者的自觉与自省。我们不仅要讨论作品如何对话流量时代,更要讨论创作者如何与自己对话。”日前,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编剧梁振华如是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对于创作者而言,一切都应该回到创作者的自觉与自省。我们不仅要讨论作品如何对话流量时代,更要讨论创作者如何与自己对话。”日前,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编剧梁振华如是说。

“我们无法逆转河流,但可以选择做一朵什么样的浪花。”梁振华相信,无论何时,手艺永远是制胜的法宝,创作者的本职是咀嚼生活、深掘人性、凝视时代。

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多位影视行业从业者探讨剧集的发展新路径,勾勒出“破圈”与“深耕”并行的中国影视发展新图景。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跳出“套路”,追求创新,是影视作品“破圈”、打动观众的关键。

梁振华说,他每次听到有人谈要“对标”某个爆款的时候,会觉得很刺耳。“‘对标’谁,就意味着先天臣服于谁,就意味着拾谁的余唾。走别人的路,只能算创作上的穷途末路。”

梁振华认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生命力在于求新求异的创造。

在他看来,创作的最大法门是“审美提纯”——把创作的初始冲动保留下来,把差异化的部分放大,把新奇的感受传递出来。

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剧力无限——剧集精品与产业升级新视野”剧集沙龙中,《山花烂漫时》《生万物》《归队》等佳作的主创分享心得。

2025北京文化论坛“剧力无限——剧集精品与产业升级新视野”剧集沙龙。主办方供图

《山花烂漫时》编剧袁子弹在塑造张桂梅校长这个人物时,摒弃“苦难叙事”,着重展现主角作为理想主义者的“高级快乐”,展现张校长“创业”的艰难与热血的同时,也写出她的幽默鲜活性格;同时,剧集展开了一个相对广阔的“当代中国中小城市真实的生活画卷”。

袁子弹。主办方供图

袁子弹提出,长剧不能一味求快,它应该像长篇小说,要有宏大的世界观、严密的逻辑、强大的人物魅力等,并且更要承载文化价值,让观众从作品中得到文化认同。袁子弹形容,这些都是长剧的“余味”。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生万物》总制片人戴莹提到,这部剧的好成绩证实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作品能够有很好的反馈”。

乡土题材剧集《生万物》“以小家讲大家”,通过“把日子过出花”的精神内核,展现人和土地的连接,以及个体的生命力。戴莹提到,看后台的“用户画像”,25-35岁用户占比更达 54%。“说明这部作品深度影响了非常多年轻人进场观看。”

剧中,竹筒中的羽毛随春气飞腾,家家户户踅谷仓时高喊着“五谷丰登,粮食满囤”,这些民俗场景引发观众热议;剧中的“扎觅汉”(打零工者)成了流行词,引发年轻人的共情。戴莹发现,年轻人并非只爱看快餐式内容,他们很渴望从剧集中获取文化价值、知识点与情感共鸣。

戴莹。主办方供图

真诚面对观众,形成“情感共鸣”的通道

电视剧《归队》聚焦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在全民抗战的特殊时代里,被战火阴云笼罩的东北大地上,一群在生存线苦苦挣扎的普通抗联战士,历经艰难坎坷,却始终信念如一,奋起反抗坚持归队。

《归队》导演臧溪川说,这部剧没有讲有名的战役、先烈,而是讲述一群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也是一种创新。

臧溪川说:“现实主义创作是要真诚地面对观众,用自己最真挚的表达方式跟他们交流,把一颗最真诚的心交给观众。除了真诚外,你作为创作者对于人物、细节的真实表达也是很重要的。”

今年获得高口碑的《以法之名》,首度聚焦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讲述了海东省检察机关在省委政法委、省检察院领导下,高质效侦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案件、打掉政法系统内部“保护伞”,维护公平正义、护航社会发展的故事。

《以法之名》总制片人高金玺表示,这部剧的创作遵循了四个原则:一是鲜明的人物性格;二是复杂的人物关系;三是完成人物的“情感建设”;四是讲述一个不复杂的故事。

“如何完成故事、人物、主题和观众的连接?有一个最主要的通道就是情感的共鸣,你让他(她)感同身受,他(她)就愿意看你的故事。”高金玺说。

李潇作为《玫瑰的故事》编剧,谈及IP改编时提到,她将原著中黄玫瑰是折射每个男生感情观念的镜子这一设定,转为讲述女性的成长故事。

李潇把亦舒自己的生平故事,以及亦舒其他小说的灵魂的东西都放到了黄玫瑰身上。“如果没有亦舒这部作品的灵魂内核,就没有剧集《玫瑰的故事》所谓的创新。”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