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变味了?2005年《仙剑》靠牺牲赚眼泪,现在却靠明星撑流量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4 21:39 7

摘要:打开视频平台筛选新剧时,人们常会看一圈不知道看什么的情况,热搜榜上的剧集大多贴着顶流主演年度大制作的标签,可点开正片后,拖沓的剧情、悬浮空洞的人设恨不得开3倍速。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打开视频平台筛选新剧时,人们常会看一圈不知道看什么的情况,热搜榜上的剧集大多贴着顶流主演年度大制作的标签,可点开正片后,拖沓的剧情、悬浮空洞的人设恨不得开3倍速。

而偶然刷到2005年《仙剑奇侠传》的片段,即便画质模糊,灵儿牺牲的画面仍能瞬间勾起观众情绪。

这种强烈对比,让不少人疑惑,国剧这二十年,究竟是在稳步进步,还是悄然走了回头路?

难道是观众口味变刁了?毕竟二十年前影视市场选择有限,一部制作精良剧集就能成为焦点,

如今观众看过太多国内外优质内容,对国剧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

这个说法看似合理,却忽略了剧集的生命力从来不是由观众选择多少决定,而是由内容能提供多少情感共鸣决定。

2005年《仙剑奇侠传》开播时,仙侠题材尚属新鲜事物,剧组没有成熟模板可参考,却凭着对故事内核的深刻理解,将大爱与牺牲融入剧情肌理,灵儿为守护南诏国子民与魔兽死战,林月如为成全逍遥和灵儿葬身锁妖塔。

这些情节并非刻意催泪,而是角色成长轨迹的必然结果,观众的眼泪源于故事逻辑与情感浓度的双重打动。

反观当下的仙侠剧,动辄投资数亿,特效画面精致如幻境,却把创作重心放在男女主的工业糖精互动上,为制造话题强行加戏、篡改角色逻辑,即便演员颜值出众,也难以让观众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

显然,不是观众审美变得苛刻,而是部分剧集主动放弃了对内容本质的追求,将讨好眼球当成了创作的核心目标。

虽然流量明星自带庞大粉丝群体,能为剧集带来初始热度,降低投资风险,这是影视行业市场化的正常表现。

但降低风险不等于放弃质量,将流量作为唯一追求,只会让行业陷入流量引流—口碑崩塌—观众流失—再找流量的恶性循环。

2005年《汉武大帝》拍摄历时三年,导演胡玫带领团队反复查阅《史记》《汉书》等史料,从服饰纹样到礼仪细节,每一处都力求贴合历史真实。

主演陈宝国为演好汉武帝,先用半年时间研读历史文献与剧本,后来因觉得自身状态未达预期,又闭关21天专门揣摩角色的语调、眼神与步态,直到确认角色上身才正式开拍。

这种沉下心打磨作品的态度,让《汉武大帝》不仅成为2005年央视收视季军,更成为后世历史正剧难以超越的标杆。

而现在的部分剧集,为追赶档期、贴合流量明星行程,演员台词靠后期配音、动作戏依赖替身,甚至出现数字抠图拍戏的行业乱象。

即便请来顶流明星,观众也能轻易识破这种创作敷衍,最终剧集口碑崩塌,流量带来的热度不过是昙花一现。

市场用结果证明,流量只能带来短期关注,却换不来长期认可,要直观理解国剧创作态度的变迁,《亮剑》与近年某部抗战流量剧的对比,或许能提供最清晰的视角。

2005年播出的《亮剑》,豆瓣评分稳定在9.5,截至2024年重播次数已超过3000遍,成为跨越年龄层的经典作品。

这部剧的成功,核心在于对真实的极致追求,为还原战争场景的质感,剧组特意邀请总后直属教导大队参与拍摄。

每天有300名士兵担任群演,这些群演操练枪支、行军布阵的姿态均经过专业训练,毫无表演痕迹,让观众仿佛置身真实战场。

主演李幼斌拍摄时已46岁,面对大量高体力消耗的战争戏,即便发着高烧,也坚持完成意大利炮开炮的名场面拍摄,一天赶十几场戏是当时的常态。

剧中李云龙的粗粝感并非刻意营造的人设,而是通过狼走千里吃肉的台词、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行为,立体塑造出的军人性格。

这种真实感,让角色跨越十几年仍鲜活生动,也让剧集成为观众心中抗战剧该有的样子。

再看近年某部抗战流量剧,投资超2亿,邀请两位顶流明星主演,开播前凭借高颜值主演宏大战争场面等话题,在各大平台收获上亿讨论量。

但开播后,剧情与制作的问题逐渐暴露,主角在战火中仍保持精致妆容,发型丝毫不乱,与抗战时期吃草根、穿破衣的艰苦环境严重脱节。

为突出主角光环,甚至设计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等违背物理常识的情节,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异化为玄幻爽剧。

更令人失望的是,主演在拍摄过程中,大部分戏份依赖替身完成,台词全靠后期配音,多处镜头能明显看出抠图痕迹。

这种对历史、对观众的双重敷衍,最终让剧集豆瓣评分仅3.8,不仅未能成为口碑作品,还因歪曲历史引发观众广泛不满,前期积累的流量热度很快消散无踪。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国剧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流量与特效,而是创作团队的诚意与对内容深度的追求。

《亮剑》剧组没有追逐短期热度,而是沉下心打磨每一个细节,用真实的故事、敬业的表演打动观众,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如今的国剧市场,不缺资金、不缺技术,缺的是当年那份沉下心创作的耐心。

部分创作者将互联网的数据思维生搬硬套进影视制作,认为只要集齐流量明星、热门题材,就能打造出爆款作品,却忘了剧集的本质是用故事传递情感、用角色引发思考。

好在近年已有不少剧集开始回归内容本身,《觉醒年代》用细腻的笔触展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群像,让观众读懂思想觉醒的重量。

《山海情》以朴实的叙事呈现脱贫攻坚的艰辛与温暖,让观众看到平凡人改变命运的力量。

这些作品借扎实的内容收获口碑与热度双丰收,让观众看到国剧破局的希望。

它们证明,即便在流量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不变的真理。

国剧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进步或倒退,而是在市场变化中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国剧创作者只有重新将讲好故事放在首位,才能真正摆脱流量困局,创作出更多既能打动当下观众,又能成为未来经典的作品。

来源:ho侯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