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必许多看过原著《野心家》的观众都有一个感受:剧版的韶华,和原著相比,被大大弱化了!
央八《灼灼韶华》就要迎来大结局了。
最新的剧情里,韶华的人生再次遭遇重创:
白月光夏初被穆子儒残忍杀害,死在了他们结婚的前一天。
与此同时,韶华大哥褚韶中一家,也千里迢迢从北京赶来上海投奔她。
想必许多看过原著《野心家》的观众都有一个感受:剧版的韶华,和原著相比,被大大弱化了!
这里说的“弱”,并不是说她能力方面的不足。
剧版里的韶华依旧聪明、能吃苦,在事业上也做出了成绩,这种“弱”,更多体现在人物的内核和气质上。
为了迎合所谓的“戏剧冲突”,剧版增加了不少原著里没有的改编情节。
这些改动看似是增加了戏剧性,实际上却让一个清醒的“野心家”变成了要靠男人和运气成功的“幸运儿”。
接下来,小编就通过具体对比,看看剧版到底是怎么把韶华变“弱”的。
原著《野心家》里韶华,之所以被称为“野心家”,在于她的每一步都有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内核。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她那极度匮乏的童年和少女时代。
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在那个“女孩读书没用”的环境里,她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深入骨髓的歧视,没有让她变得麻木顺从,反而在她心里埋下了“一定要逃出去”的种子。
她的野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不公命运的反抗:
她不仅要逃离这个困住她的农村,更要拼命弥补自己在教育和出身方面的短板,活出个人样来。
韶华天生有两个优势:一是长得好看,二是脑子聪明,学东西特别快。
她的爷爷早早地为她定下了一门好亲事,婆家陈家在当地算得上富裕,嫁过去至少能衣食无忧。
可这桩唯一能改变她命运的婚事,却因为父亲好赌败光了家产而变得岌岌可危。
陈家见状,流露出悔婚的意思,在这种绝境下,韶华没有坐以待毙。
她凭借自己的手腕,一边稳住陈家老人,一边巧妙化解旁人的闲言碎语,成功嫁入陈家。
本以为嫁入陈家就能摆脱过去的苦难,生活即将迎来转机,可命运又给了她沉重一击:
结婚没多久,丈夫和公公就相继去世,留下她一个年轻寡妇,带着年幼的女儿,在陈家这个“狼窝”里独自挣扎。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原著里根本没有剧版那种“土匪洗劫陈家”的情节。
韶华面临的困境远比电视剧里的更现实、更残酷,婆家人个个心怀鬼胎,都盯着家里仅剩的那点家产。
尤其是小叔子陈二顺,不仅想独占家产,还对韶华抱有非分之想,时常言语轻薄、动手动脚。
韶华在这样的夹缝中求生存,一面要防着婆家人的算计,一面要拉扯年幼的女儿,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但她没有一直忍气吞声,当陈二顺的算计越来越露骨,韶华终于忍无可忍。
她清楚地知道,继续留在陈家只会万劫不复,于是她撕破脸皮,抛弃女儿,独自前往上海闯荡。
这个决定在旁人看来或许“冷血”,但对韶华来说,这是她唯一能跳出泥潭的机会。
她连自己都活不下去,根本没法护住女儿,与其一起饿死,不如先拼出一条路,或许将来还有补救的可能。
到了上海这个完全陌生的大都市,韶华从最底层的售货员做起,她没有抱怨命运,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凭借过人的商业眼光和异于常人的勤奋努力,她的事业发展得异常迅速。
她不仅商业头脑出众,能精准抓住市场的空隙,还有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超强的语言天赋。
只要是读过的书,她能全部背诵下来,并且她自学了英语、法语等好几门外语,口语流利。
然而,当她功成名就时,家人听说她发达了,便想来分一杯羹。
他们甚至设下圈套,想以假女儿为饵,骗她回乡夺取产业,韶华识破阴谋,但以为女儿真的遭遇不测,采取极端报复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女儿的命运和剧版截然不同:她并没有死,只是过得不好。
后来还成为了作者另一部小说的主角,延续了母亲坚韧的基因。
并且原著中陈家众人的结局也完全是咎由自取,陈二顺因为作恶,最终众叛亲离,惨死在街头。
陈二顺的妻子宋萍,因为陈二顺不育,被婆家逼着和他人生孩子,事情败露后,被陈家逼死。
而韶华的人生则在历经风雨后迎来了坦途。
她最终与志同道合的闻知秋结婚,两人一起开启了新的事业版图,晚年更是放下一切,环游世界。
那个她以为早已不在人世的女儿,也在逆境中顽强成长,母女俩虽然没有相认,却都活成了各自想要的样子。
剧版对韶华的改编,最核心、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把她从一个“主动掌控命运”的强者,变成了一个“被动应对变故”的弱者。
在原著里,韶华嫁入陈家的动机非常明确:她要借助陈家的条件摆脱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动机直白、现实,甚至带着点“功利”,却恰恰是她“野心家”内核的体现。
可剧版却硬生生把这个动机改了。
她嫁入陈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救哥哥”才牺牲自己。
原著里的她是为自己而活,剧版里的她从一开始就带着“牺牲感”,活成了为别人付出的工具。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电视剧还凭空增加了一个原著里根本不存在的“初恋白月光”角色,夏初。
这个角色的出现,几乎彻底瓦解了韶华的独立性。
在剧中,夏初是韶华年少时的精神寄托,两人有着懵懂的感情。
后来大顺死后夏初邀请韶华一起去法兰西闯荡,就是这个邀请,间接导致了女儿的死亡。
而女儿的死,又成了她“觉醒”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改编其实很荒谬:韶华的奋斗,不是因为自己的野心,反而像是因为刺激才被迫开始的。
她的成功,仿佛是“失去之后的补偿”,而不是“主动争取的结果”。
还有就是电视剧让韶华失去了原著中那种清醒、决绝的“狠劲”,反而多了些不合时宜的“圣母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她对倪香影的态度。
倪香影在剧中处处与她作对,事业上针对她、算计她。
可当韶华得知倪香影怀孕后,竟然表现出了同情,还让二妞把田二少“还给”倪香影。
这种行为放在原著里是绝对不可能的,原著中的韶华虽然不是“坏人”,但绝对是“锱铢必较”的。
别人对她好一分,她或许会记着,但别人害她一分,她绝不会轻易放过,更不可能对仇人“同情”。
剧版的这个改编,完全是为了塑造一个“善良”的女性形象,却违背了人物的基本逻辑。
还有最新剧情哥嫂投奔她这件事,更是把这种“弱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原著中韶华的性子,对于曾经伤害过自己,如今见她发达了又跑来投奔的哥嫂,必然是划清界限,绝对不予收留。
可大哥说了几句煽情的话,韶华不仅同意收留他们,还主动承担了小侄子上学的所有费用。
而这个心软的决定,最终也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嫂子周燕,后来举报她“杀了陈二顺”,导致她被抓。
一个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见惯了人心险恶、被亲戚多次算计的人,怎么可能对突然上门的“吸血”亲戚毫无戒心?
这根本不是“善良”,而是“愚蠢”,更是对原著中那个清醒坚韧的韶华的背叛。
除此之外,剧版还增加了大量“为虐而虐”的情节,比如韶华被小叔子陈二顺强暴、陈家被土匪洗劫一空等。
这些情节看似是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实际上却把一部本可以展现女性对抗命运的作品,变成了靠“虐待女性”来推动剧情的“苦情戏”。
这恰恰偏离了原著的核心,弱化了一个女性的“野心”和“力量”。
《灼灼韶华》的剧版改编,其实折射出了女性题材剧集存在的普遍问题:想要靠“大女主”的标签吸引眼球。
真正的女性叙事,从来都不是这样的。
它不应该简化女性的奋斗过程,更不应该把女性的成长建立在“被伤害”之上。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野心也有缺陷的复杂女性角色。
希望以后的女性题材作品,导演和编剧都勇敢的跳出传统套路,塑造出更多像原著《野心家》里韶华那样的真正的“野心家”。
毕竟,女性故事从来都不只是用来娱乐的。
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真实的女性生存状态,也应该为那些正在努力生活的女性点亮前路。
让她们看到:靠自己的力量,也能活成想要的样子。
大家觉得呢?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灼灼韶华》
来源:水生烟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