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卫国是陈老太太眼中的心头肉,大龄未婚发愁不已。陈卫国长得好,工作略胜一筹,吃苦耐劳,数一数二的好夫婿。
文/小航
何家文追求者众多,唯独瞧上陈卫国。
陈卫国是陈老太太眼中的心头肉,大龄未婚发愁不已。陈卫国长得好,工作略胜一筹,吃苦耐劳,数一数二的好夫婿。
陈家兄妹五人,大女儿早逝,陈卫国至今未成家。
原著中,写了老太太的不容易,战乱丧夫,一贫如洗,新中国成立后,一手养大五个子女。知道儿子心仪对象,老太太拉下脸上门求亲。做的三件事,打动何家人
家文和家丽不一样,家文有主意,强扭的瓜不甜,非得她个人满意。
陈家人对家文的看重,到达另一层境界:
前清的双玉镯,送给未来儿媳妇的钗金,三千块礼金。
陈卫国俘获准岳母,准岳父是怎么做的呢?只能说家教好的男人,儒雅,用酒火疗伤让刘美心一眼愣中。第一次登门做客,被何常胜使唤, 单传手艺。
原著隐约写道:
常胜怎么教,怎么安排,卫国就怎么学,在常胜面前,他完全虚心,且恰到好处
何家三老有多喜欢卫国,何文氏拿出了存放已久的蛇酒。
陈家人又以同等方式款待家文,《六姊妹》原著中,老太太曾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大动干戈,装修房子,背后怒骂肚子不争气,跟着家里人对着干的大儿子儿媳。
老太太对待即将进门的二儿媳,呵护,捧在手心。
为了妯娌矛盾,对大儿媳立下规矩,抱养孩子上遵守三条规则:
一不许抱男孩,二抱女孩不许抱她娘家的,三抱了我不带,这三点你帮我记住了,老大两口子要提,你就替我答了他们
陈克思夫妇对于即将进门的何家文,大婚前夕,指责亲娘一碗水端不平,陈家孩子虽多,但老太太确实更疼爱卫国,这也是家文嫁入陈家不吃亏的原因。
书中的刘美心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对于二女儿嫁得婆家,挑的郎君,满意的不得了。
何家人的担心是多余的,陈老太太一心盼孙子,几代单传,大姐奶奶的劝告暂时性让何家文有充足的战斗力。家文有身孕,全家人都在她身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儿子出生时,两家长辈全员到场。
光明降临世间,老太太更是把这个宝贝孙子,何家文解救了这一家人,光明的到来,老太太准许克思两口领养女。也是从那天起,家文母子在陈家享受了高级别待遇。原著中有一句细节,暗示了卫国的善良,卫国的早亡:
只从谈恋爱到结婚到生孩子,家文算看明白了,这个家四个兄弟姊妹,卫国虽然是老小,但其实承担的功能却是老大的。谁有事他都去帮忙,都不求回报。也因此,陈老太太也格外倚重偏爱小儿子。
陈卫国心善,行善积德,对大哥大嫂的恶行以德报怨。
分到饲料公司房子,接亲妈一块住,全力给亲妈养老送终。陈卫国娶了何家文,给何家增添了福气,但陈家其他哥姐,根本掏空他们夫妇。
关于陈老太太的养老,四个儿女,老太太偏偏喜欢住在卫国家,一定要明白一则问题:老人这一生,最大的悲剧是儿女多,没有一个办正事。陈卫国愿意担下照顾老太太后半生的重任,是因为他懂得娘的不容易。
老太太临终前,送他一句话:
以后多想想自己,别老替别人想替别人做,要有防人之心
陈卫国这一辈子将所有精力奉献给陈家,不求回报。老太太心如明镜,不希望小儿子累的虚脱。老太太有先见之明,对二儿媳的那句忠告,预言了陈卫国结局:
卫国心态太善,难免失了立场决断被人蒙蔽,光明你们要养好,如果有一天,卫国担不了,你得担,你记住这个担字
到底是亲儿子,老太太很懂陈卫国为陈家的奉献,心里认可。她从心头心疼小儿子,陈家其余的孩子不值得她这么付出。
这本书最痛的地方是什么呢,陈卫国托孤
知道不久将离世,首先对何家文说了一句:
小文,我走了以后,你再找一个好人
陈家每个人,对于他的离开,难免是悲伤的,痛苦的,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光明,外甥小健。
陈卫国39岁英年病故,陈光明竟然没掉一点泪。
原著这一段,我曾在想光明一个即将上中学的孩子,为什么对亲爸的死不难过,因为陈家的教育,光明骨子里其余是爱爸爸,想念爸爸、
卫国病逝,陈家人的脸孔阴险,先有教唆光明,家文可能抛弃他,言语恶毒。
《六姊妹》原著:敏子第一时间发现小舅妈有新对象,便把这则噩耗告知光明,光明淡泊地说了句:
那是她的事,我不反对
敏子这么讲,是想让光明清楚,“新爸爸”加入他的家庭,多么难堪。劝告光明,他的妈妈今后重心不在他身上。
比起家丽晚年给儿子填补漏洞,家文在原著后来嫁的新丈夫几度被陈家后代认为:一家文图财,家文势利,家文现实,二家文貌美如花,改嫁是逼不得已。
对于家文的新对象,陈家几口人议论纷纷,太没王法。
卫国生前,给陈家做榜样,叮嘱他们必须要照顾好家文母子。卫国死后,大伯哥大姑姐,外甥女竟然不知耻辱地谈起家文再婚。
多么不尽人意。
一个辛苦了半生的女人,终其一生,只不过想老的时候有个伴侣。婆家所有人看到家文的新选择,议论纷纷,但他们怎么对待家文母子呢?
陈克思陶先生在光明考上大学,费用给的少,如果不是家丽上门索取,恐怕不得了之。
只有二姐一直在尽心尽力支持力挺光明。
何家文丧偶不再次嫁人,等着她的则是容颜老去,被婆家抛弃,才知人心多恶。何家丽为了妹妹的终身幸福,去找外甥光明谈判。
原著中俩人的交谈透露了一则真相:失去父亲的男孩,自小成熟,光明的话里藏着他对卫国的思念。仅有的要求,不能再生孩子,何家文独自养育陈光明多年,才懂她对儿子的亏欠太深。
老范是发电厂工人,有钱,善待家文母子
家文作为继母,为继子招揽姻缘,照料孙子,过得很幸福,陈光明考上研究生,读完研究生,终于理解了他的妈妈。
原书结尾,母子和解,他承认了老范的存在。
不再抵触回家,家文辛苦半生,等到了儿子给她好脸色,母子正面谈心
陈光明的改变,一方面有和汤洋洋的友情,另一方面何家丽的开导,他是何家第四代最有出息的少年。另一方面陈卫国的教诲,他已经从陈家那个漩涡中逃离,长大让他养成了思想独立,人格独立,情感独立,对比家丽建国人财两空,50岁应付儿子小年债主,家文仅有的幸运是教了光明懂事,家庭教育上没有失职。
老范对待家文,那是始终如一的好
因为家文从心底融入那个家,虽然在书中最惨,婚姻有悲惨遭遇,总算苦尽甘来。
来源:小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