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天 朋友圈里聊得最多的不是谁家孩子考上了重点 就是哪家餐馆的红烧肉又涨价了 可我身边几个爱追剧的朋友,突然齐刷刷地开始刷起了《梦花廷》。一开始我还纳闷,不就是个古装剧吗?结果前两天晚上躺床上随手点了一集 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连着熬了两个夜。尤其是**杨祐
最近几天 朋友圈里聊得最多的不是谁家孩子考上了重点 就是哪家餐馆的红烧肉又涨价了 可我身边几个爱追剧的朋友,突然齐刷刷地开始刷起了《梦花廷》。一开始我还纳闷,不就是个古装剧吗?结果前两天晚上躺床上随手点了一集 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连着熬了两个夜。尤其是**杨祐宁演的闻知秋**,第7集才露脸 往那一站 风衣猎猎 眼神沉得像口老井,我心里咯噔一下:坏了 这人要火。果不其然 才播到第14集,他和**热依扎演的崔行舟**第一次正面交锋 两人一句话没多说,光靠眼神就把空气冻住了。那天晚上微博直接炸了 热搜挂了整整一天,连我妈早上买菜回来都问我:“那个穿黑衣服的帅哥是谁?你二姨说她孙女天天念叨。”
说实话,这剧开头真不算快。前六集讲的是边关战事、朝堂纷争 节奏慢得像老式挂钟 滴答滴答磨人。我那会儿还跟朋友吐槽:“这拍得跟公务员述职报告似的。”可闻知秋一出来 整个故事就像被拧紧了发条。他不靠大喊大叫 也不动不动拔剑,而是坐在书房里,一封封看密报,手指轻轻敲着桌面,那种不动声色的掌控感,比什么打打杀杀都来得吓人。后来听说导演原本想让他早点出场 但团队商量再三 还是决定“藏”一阵子 好让观众更惦记。现在想想,这招真狠 就跟小时候妈妈把糖果藏柜顶上一样 越看不见,越想偷着拿。
你说这角色为啥这么戳人?我觉得吧 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吃“完美男主”那一套了。以前的剧里 男主角要么是圣父型 默默付出从不求回报;要么是霸总型,开口闭口“女人 你逃不掉的”。可闻知秋不一样,他身上有种撕裂感——他是当朝尚书,却流着前朝皇族的血;他帮皇帝稳江山,心里却记着灭门之仇。这种拧巴 反倒让人觉得真实。我表妹今年刚毕业,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 有天半夜发微信跟我说:“哥 你看闻知秋像不像我们这些打工人?表面光鲜,背地里全是隐忍和算计。”我当时愣了一下,忽然觉得,这哪是古装剧 分明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寓言。
还有啊 老一辈和年轻人看剧的眼光 真是差出十万八千里。我家楼下的张阿姨 天天在小区广场跳广场舞,前两天碰见她 她说:“那个杨祐宁挺帅的 就是太冷了,笑都不笑一下,哪像以前《流星花园》里的道明寺, хоть и буйный, но сердце тёплое.” 我笑着点头 回家跟我妹一说 她翻白眼:“阿姨懂啥?现在流行‘低欲望高智商’男,话少事多 关键时刻靠得住。你看地铁上那些穿衬衫的男人,哪个不是面无表情地刷手机?闻知秋就是理想版的通勤男友。” 她说得夸张,但我听着竟有点信了。
其实媒体也在推波助澜。剧刚上线那会儿,满屏都是“杨祐宁十年蛰伏终翻身”“综艺暖男逆袭正剧男主”这类标题。你别说 看得多了 心里真就慢慢接受了这个设定。官微还天天发“闻知秋语录”,比如“情之一字 最伤利器”“我非良臣,亦非奸佞,只是棋手”,配上他冷峻的侧脸 转发量蹭蹭涨。我一个做广告的朋友说,这就是典型的“人设养成术”——先给你灌概念 再让你自己信了它。可话说回来 要是角色本身没底子 再怎么炒也红不了。就像街边那家开了二十年的豆腐脑摊 从不打广告 可每天早上排长队 凭的就是那一口扎实的味道。
网上吵得最凶的,是关于“闻知秋到底是不是好男人”的争论。有人夸他情绪稳定、有谋略有担当,简直是都市女性的梦中情人;也有人泼冷水:“现实中这种男人多半PUA高手,表面冷静,实则控制欲爆棚。” 连我大学同学群里都吵起来了 一个学心理学的师妹说:“大家喜欢的不是闻知秋,是‘被理解的安全感’。他不用你解释,就知道你在想什么,这种幻想太致命。” 可另一个男生立马反驳:“那不叫理解 叫监视好吗?人家女主发个呆,他立马派人去查她童年阴影 这要是在现实里,早被拉黑八百回了。” 笑死我了,但仔细一想 还真是这么回事。
至于热依扎演的崔行舟,本来是个飒爽独立的大女主 结果遇上闻知秋,画风渐渐变了。有人酸:“好不容易有个女将军 怎么又绕回‘为爱低头’的老套路?” 但也有人辩护:“成年人的爱情本就复杂 何必非得分个谁拯救谁?” 我倒是觉得,这恰恰反映了当下很多人的矛盾心理——嘴上说着要独立,心里却偷偷希望 累的时候能有个人接住自己。就像我楼下那对老夫妻,老太太总抱怨老头不爱说话,可每次下雨,他都会默默把伞偏向她那边。
剧还在播,结局谁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闻知秋已经不只是一个角色了**他成了一种情绪出口一种我们对自己、对关系、对生活的投射。。也许我们都想活得像崔行舟,自由自在,快意恩仇;可心底深处又忍不住盼着,有个人像闻知秋那样,在风雨夜里静静站在灯下等你。。
来源:百影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