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花岛凭《家里家外》破圈:解锁年代温情剧新赛道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4 11:15 2

摘要:在短剧行业“短平快”成为主流的当下,听花岛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精品化道路。近日,《家里家外2》在重庆正式开机,30天的超长拍摄周期,远超短剧平均3-5倍的时长,这样不急于求成的创作态度,在追求高效产出的行业环境中显得尤为难得。而今年春天上线的《家里家外》第一

在短剧行业“短平快”成为主流的当下,听花岛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精品化道路。近日,《家里家外2》在重庆正式开机,30天的超长拍摄周期,远超短剧平均3-5倍的时长,这样不急于求成的创作态度,在追求高效产出的行业环境中显得尤为难得。而今年春天上线的《家里家外》第一部,早已用实力证明了听花岛的创作能力——地道的四川方言勾勒出浓郁地域特色,温暖有爱的家庭故事戳中观众内心,成功斩获高口碑与高热度,成为现象级短剧。那么,听花岛究竟掌握了哪些关键密码,能在创新题材领域持续产出爆款,打破短剧行业的固有创作模式?

《家里家外》的成功,首先源于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不同于许多短剧依赖台词和旁白推动剧情的模式,这部剧深谙“用画面讲故事”的精髓。镜头切换间,光影流转带出时光的变迁;川渝街头,嬢嬢们嗑着瓜子“摆龙门阵”的背景画面,瞬间将观众拉入地域情境;甚至一个蛋烘糕的特写、一罐天府可乐,都成为串联情节的关键道具。这正是影视创作中经典的“蒙太奇”手法,让视听元素深度参与故事表达。听花岛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其团队的长剧制作基因——在传统长剧中,镜头组接、画面叙事是基本功,而很多短剧团队却将剧本等同于小说,只关注台词是否“够爽”、情节是否“抓马”,忽略了影视语言的独特魅力,也使得作品缺乏质感。

更打动观众的,是《家里家外》对生活的尊重与对情感的深度挖掘。故事以川渝家庭为背景,“耙耳朵”丈夫与“歪婆娘”妻子的组合,看似是地域特色的标签化呈现,实则蕴含着对家庭关系的深刻理解。制作团队没有停留在表面刻画,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歪婆娘”的“强势”,是为守护家庭与子女的勇敢无畏;“耙耳朵”的“退让”,是对家人深藏心底的温柔与呵护。柴米油盐的日常里,风雨同舟的坚守中,“爱”成为贯穿始终的内核。这种源于生活、贴近人心的创作,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也让作品拥有了跨越地域与年龄的感染力。

听花岛之所以能持续产出原创精品,核心在于“尊重观众”的创作理念。团队始终坚信,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为拍好年代温情题材,他们下足了功夫:深入研究韩剧《请回答1988》,撰写十万字分析报告,汲取优质作品的创作经验;走进四川街头小巷,实地采访当地人,收集真实故事,将生活中的感动融入剧本;更建立“按秒拉片”的机制,专人每日研究爆款短剧、短视频、长剧与电影,精准捕捉观众喜好与需求变化。这种对创作的敬畏、对观众的重视,让他们的作品始终能精准触达人心。

独特的团队基因,是听花岛打造精品的底气所在。要做好年代温情短剧,需满足三个关键条件:对年代题材的理解与热爱、足够长的短剧创作经验、长剧与短视频的综合制作能力,而听花岛恰好三者兼备。团队中不少成员有长剧制作背景,《家里家外》的编剧便是长剧出身,创作时严格遵循影视文本规律,而非网文逻辑;团队深耕短剧领域五年以上,熟悉行业生态与创作痛点;同时,内容中心汇聚长剧、电影、网大、短视频等多领域人才,形成全流程自主把控的闭环——从策划、编剧、导演,到拍摄、后期、宣传,甚至签约十多位专属演员,实现“从写到演”的全链条掌控。这种多元化、专业化的团队配置,让他们能从容应对创作挑战,保障作品质量。

在追求精品的同时,听花岛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他们始终以行业需求与观众喜好为导向,“行业缺什么题材,就写什么;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每年更拿出20%-30%的内容用于题材试新,不惧失败,只为突破自我。从《家里家外》的年代温情,到《破晓》《正义之刃》的现实题材,再到《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的奇幻设定,听花岛不断探索短剧的题材边界,用一部部作品打破外界对短剧“低俗”“快餐化”的偏见。

如今,短剧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听花岛用实际行动证明:好的短剧,不仅要有紧凑的节奏,更要有优质的内容、细腻的情感与精良的制作。“让短剧不只短,还能好”,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听花岛以匠心坚守、用创新开路,已然为行业树立了精品化的标杆,也让观众对短剧的未来充满更多期待。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