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块“阵地”就是文化抗战的阵地。正如编剧所说:“抗日战争有两块阵地,一块是前线与日军拼刺刀的物理阵地,一块是以文化为武器的精神阵地,只有同时守住这两块阵地,胜利才属于中华民族。”
9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
致敬以笔为枪的文化战士
——看电视剧《阵地》
高长力
在一片本该是风花雪月的土地上,却闪现出刀光剑影!这就是电视剧《阵地》给我们带来的抗战题材剧的独特审美体验。
这块“阵地”就是文化抗战的阵地。正如编剧所说:“抗日战争有两块阵地,一块是前线与日军拼刺刀的物理阵地,一块是以文化为武器的精神阵地,只有同时守住这两块阵地,胜利才属于中华民族。”
《阵地》是一部群像剧,剧中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就有100多人,即便如此,也只能反映抗战时期云集桂林的数以千计文化名人中的一小部分以及他们惊鸿一瞥的故事片段,这些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都是一个个熠熠生辉、如雷贯耳的名字,如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茅盾、洪深、欧阳予倩、张曙、王鲁彦、艾青、秦怡、臧克家、徐悲鸿、柳亚子、陶行知等,他们每个人的抗战经历都值得单做一部剧。
面对这样一部“文化百科式”的电视剧,要有独特的观看方法,那就是一边看剧,一边百科。边看边学中,你会发现《屈原》《梁红玉》在当时并不是普通的古装剧,而是蕴含了爱国、抗争等深刻内涵的思想启蒙,《一年间》《秋声赋》也不是普通的家庭情感剧,而是表达着外敌侵略之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更有《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新儿女英雄传》这样或深情或高亢的抗战之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家喻户晓的艾青的诗句,就是他在抗战期间饱含激情写于桂林的《我爱这土地》。《阵地》是一部文化抗战的索引,牵引着今天的我们去重温当年的热血作品,去揭开历史的甲鳞,细细品味当年文化名人以笔为刀、以文作枪参与抗战的一个个细节。
这部剧也有风花雪月,剧中有虚构人物,有爱情故事,有人物性格的多样,有历史大事的悬疑迷雾。只不过这里的风花雪月,像阎肃老师所说,“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这里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都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部剧也有刀光剑影,为数不多的一些战斗场景令人胆战唏嘘,例如开场的东北抗联战斗、南京大屠杀,以及后来韩大勇的拼杀壮烈等,与文化人的内心激荡、血脉偾张紧紧呼应。
我们不应忘记,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有一批文化人士以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在努力书写正义的篇章,延续文脉,唤醒民智,这些人的贡献值得我们去书写去怀念。抗战是全民全面的抗战,毛泽东同志说,革命既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两杆子同样重要。在抗战题材创作日益呼唤突破的今天,《阵地》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创新,为重大革命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重现了文化抗战的历史图景,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民族的精神高地,永远需要用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来坚守。《阵地》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昭示——只要文化阵地不丢,民族的精神长城就永远屹立不倒。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筹备了几年的相关电视剧创作成果正在陆续推出,除了已经播出的《我们的河山》《归队》以及正在播出的《阵地》,还有《八千里路云和月》《反人类暴行》《风与潮》等,这些作品都各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伟大的抗战精神应当成就伟大的抗战作品,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作者系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来源:桂林日报社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