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永远不知道私下闲聊的哪句话,会成为刺向自己的刀。"这句娱乐圈名言,在《繁花》录音门事件中再次应验。当4分18秒的偷录对话引爆网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私人谈话的失焦讨论,更是影视圈编剧权益保障这个沉疴宿疾的集中爆发。
"你永远不知道私下闲聊的哪句话,会成为刺向自己的刀。"这句娱乐圈名言,在《繁花》录音门事件中再次应验。当4分18秒的偷录对话引爆网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私人谈话的失焦讨论,更是影视圈编剧权益保障这个沉疴宿疾的集中爆发。
录音风波背后的署名权之争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始于一个名为"古二"的前工作人员对《繁花》编剧署名权的公开质疑。在维权无果后,此人选择放出偷录的私人对话作为"武器"。录音中,秦雯与王家卫关于陈道明的调侃性对话被刻意放大,而事件的核心——编剧权益问题反而沦为背景板。
这种转移焦点的手法在娱乐圈并不罕见。2019年《九州缥缈录》编剧江南与制片方的纠纷,同样经历了从创作分歧到人身攻击的异化过程。当行业争端演变为道德审判,真正需要讨论的行业规范反而无人问津。
编剧权益保障的三重困境
影视行业的编剧们长期面临着"署名权虚置""薪酬拖欠""创意被篡改"三大困境。据中国编剧协会统计,2022年接到的侵权投诉中,署名权纠纷占比高达63%。《繁花》事件中,爆料者选择用非常规手段维权,恰恰反映出正规维权渠道的失效。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私下录音的行为正在形成恶劣示范。就像2016年《芈月传》编剧纠纷中出现的"聊天记录截屏战",当从业者对簿公堂的证据都来自非正常手段,这个行业的互信基础将彻底崩塌。
行业需要建构理性对话空间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行业仲裁机制。美国编剧工会(WGA)的实践经验表明,明晰的署名标准、中立的仲裁机构、严厉的违约惩戒,三者缺一不可。反观国内,虽然《电视剧编剧合约范本》已于2020年出台,但缺乏强制约束力。
录音中秦雯对陈道明的调侃,本质上只是创作伙伴间的私密玩笑。就像作家余华曾开玩笑说莫言"小说里全是红烧肉",这种同行间的幽默本不该被放大审视。当我们执着于评判只言片语的是非时,可能正在错过改善行业生态的最佳时机。
影视创作本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的:"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行业规范也需要这样清晰的界限。录音门事件应该成为推动编剧权益保障的契机,而非又一场停留在道德层面的口水战。毕竟,保护好讲故事的人,才能让中国影视讲出更好的故事。
来源:霏霏推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