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9月16日开始,我区创作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在观众中掀起收视热潮。连日来,我区众多文化专家、学者纷纷聚焦这部以文化抗战为主题的剧集,并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阵地》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开辟了新路径,展现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独特魅
从9月16日开始,我区创作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在观众中掀起收视热潮。连日来,我区众多文化专家、学者纷纷聚焦这部以文化抗战为主题的剧集,并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阵地》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开辟了新路径,展现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历史意义。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围绕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百花齐放。专家们认为,《阵地》在众多抗战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引发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文化抗战”这一特殊领域的深入挖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认为,《阵地》聚焦文化抗战,聚焦文化名人汇聚的桂林,聚焦桂林如何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城,表现了民族危亡之际文化人以文为剑、以艺为锋、以教铸魂的壮阔历史,及其可歌可泣的民族风骨与情怀。以此片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极具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她表示:“《阵地》表现的不仅是广西抗战阵地,也是中国文人战时坚守的文化阵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阵地,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阵地。”
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助理研究员伍雅萍提到,《阵地》全景式聚焦“文化抗战”主题,填补了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空白。“以往的抗战题材作品多聚焦于军事斗争,而《阵地》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了文化战线,生动呈现了文化人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壮丽画卷。这不仅丰富了抗战题材的表现形式,也让观众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剧中的人物形象饱满、鲜活,从运筹帷幄的共产党人,到才华横溢的文化精英,再到热血成长的青年一代,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坚定的信仰,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抗战群像。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伟林深有感触地表示,《阵地》对历史细节的精准还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说:“《阵地》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细节进行了精心打磨,比如第三集中巴金拜访刚到桂林的陶行知,在人物对话中传达出当时文化人士在桂林的艰难处境,这些内容在他们的作品和历史资料中均有迹可寻。”此外,剧中还重现了夏衍话剧《一年间》在全国公演的盛况、欧阳予倩改革桂剧排演《梁红玉》等真实历史事件,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抗战时期桂林文化生态的窗口。
专家们一致认为,《阵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荧屏上掀起了一股文化抗战的热潮,对广西的文化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电视剧还刻画了许多广西土生土长的文化英才前辈形象,比如马君武、谢和赓、周钢鸣、秦似等,他们以乡土为根、以家国为魂,在抗战烽火中扎根桂林这片文化沃土,或用笔墨唤醒民众斗志,或用智慧助力抗战事业,或用行动守护文化薪火。这些形象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广西文化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与风骨,更鲜活呈现了广西在抗战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桂林作为当时西南地区的文化重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本土英才与外来文化人士的同心协力,才构筑起“文化抗战的桂林防线”。《阵地》通过镜头重现他们的故事,既为广西留存了珍贵的文化记忆,更为当下广西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动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注脚与精神滋养。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