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刀枪,文心长城(新作速评)——观电视剧《阵地》有感

西瓜影视 欧美剧 2025-09-23 15:44 3

摘要: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薪火相传,多少次深陷危亡灾难之时,总有仁人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使古老民族再获新生。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人民日报仲呈祥 张金尧

图为电视剧《阵地》海报。
资料图片

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薪火相传,多少次深陷危亡灾难之时,总有仁人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使古老民族再获新生。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电视剧《阵地》,讲述郭沫若、夏衍、田汉等一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笔为枪坚守文化抗战阵地,唤起民众救亡图存意识,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故事。

面对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作品将文化战线的各种力量通过紧张情节、多重线索有条不紊地呈现出来。单说当时在桂林生活、战斗过的知识分子就是一股爱国洪流,除郭沫若、夏衍外,还有艾青、王鲁彦、陶行知、巴金、沈钧儒、欧阳予倩、丰子恺、洪深、徐悲鸿、焦菊隐、舒绣文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既是文人,又是志士,要表现出他们的志同道合却又个性迥异,殊为不易。剧中生动刻画了焦菊隐与欧阳予倩坚持不同戏剧观的执拗,王鲁彦反“盗版”的鲁莽,徐悲鸿和丰子恺面对舞台美术创新的豁达……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而这,恰体现了《阵地》既能深入人物心灵进行艺术叙事,又能真诚向历史最深处注目,最终表达出真挚而持久的爱国情感。

作品并非纪录片式地呈现文人志士的战斗生活,而是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原则,不仅“集首有交代,集中升高潮,集末留悬念”,还运用了“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这一创作手法。剧中,臧克家协助机枪手装填子弹、在战壕中悲愤创作,学生兵韩大勇带领28名敢死队员攻克堡垒中弹牺牲,英雄的身躯与血染的《共产党宣言》让人动容……这些符合人物思维、行为和情感逻辑的精彩艺术想象,体现了创作者贴近中华美学精神,贴近当代观众鉴赏习惯,以新颖手法完成宏大叙事的努力。

《阵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力量和统一战线的力量。剧中《救亡日报》的复刊、杂文刊物《野草》的创办、话剧《屈原》的成功上演等,都生动反映出打败侵略者不仅要靠“手里拿枪的军队”,还要依靠“文化的军队”。这样的道理,足以昭示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当下,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中,也要牢牢坚守文化阵地,吹响号角,树立信仰,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总结,更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建设文化阵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着文艺工作者捧出更多《阵地》这样的新收获。

(作者分别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来源:广西都市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