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悟一:南京陷落背景下,普通民众任素宁一家的对话与遭遇。其母亲对家住在国际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租界的安全持乐观态度,但其父亲作为留学过日本多年,对日本的军国主义深有感触,故而认为日本军队不会遵守什么国际法,在国际区也并不安全,主张随国军撤往重庆。
各位历史迷们,昨晚给大家分享了追更《阵地》第一集的一些观感和杂想,今天继续来聊追更第二集剧情后个人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感悟一:南京陷落背景下,普通民众任素宁一家的对话与遭遇。其母亲对家住在国际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租界的安全持乐观态度,但其父亲作为留学过日本多年,对日本的军国主义深有感触,故而认为日本军队不会遵守什么国际法,在国际区也并不安全,主张随国军撤往重庆。
但最终还是来不及了,日军随后全面攻占南京。而任素宁的父母也惨遭日军杀害。任素宁躲在床底下目睹双亲被害,心中悲痛不已。
感悟二:任素宁在侥幸逃出南京途中,目睹日军各种暴行,决心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写成一部作品。到相关报社想出版。但在报社主编审阅后的一段话很是沉重。“我是很欣赏你的文章,但在现在的光景下,还有哪个出版社有心思出版你的作品呢?“这句话体现了战争对文化事业带来的严重破坏。
而在随后的南撤途中,任素宁的书稿也因日军的轰炸,而散落一地。看到这场景,心中不免期待在后续的剧情中,任素宁的作品和人身经历有发挥其价值的一刻。
感悟三:郭沫若与周恩来的一段对话情景,郭沫若谈到因自己之前避难香港,从而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希望恢复党员身份,到广州继续担任《救亡日报》社长一事,并对国军政府邀请其担任国民政府第三厅厅长,一事做拒绝表态。
而周恩来劝说的理由是,不论国民政府的邀请是真是假,希望郭沫若以民主党派的身份到国民政府中担任第三厅厅长一职,发挥文化抗战旗帜的作用。最终郭沫若从时代大局出发,服从党的组织安排答应到国民政府就职第三厅厅长一职。可谓是肩负起党给予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呀!
感悟四:李克农与周恩来两人,关于国民政府放弃武汉的时局看法对话。李克农听到消息时说的一句话”在意料之外,在情理之中“体现了其对时局,有一个敏锐的把握。
接下来还分析了放弃武汉,坚守长沙同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的战略分析的切合度。也体现了李克农的军事素养也是极高的。周恩来对此称赞到”你的军事才能,不亚于国民军的军师长们呀“。
最后谈到《救亡日报》要撤往何处话题时,周对李做了一个小小的考验。而李也是不负所望,在分析了当时的时局后,得出《救亡日报》撤往抗战大后方桂林为最佳选择的结论。哈哈,剧情很快的就要推进到,我大桂林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抗战事迹了,真是满满的期待呀!
好了,今天关于《阵地》第二集追更的感想分享就先到了了,明天我们继续探讨分享,第三集的精彩剧情,敬请期待!
来源:狼阁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