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失灵风波」引爆局势!「内地影视界」的「创意偏航」终结2024“新武侠”浪潮如何看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0 22:01 1

摘要:2024年的荧屏,一度像被一阵“新武侠风”吹过。片单里接连出现《七夜雪》《金庸武侠世界》《少年白马醉春风》,数量上迅速“爆表”。然而风口来的急,落地却不稳:超七成作品的豆瓣评分低于6分,能冲上7.5分的只有一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赴山海》顶着“S+头部武侠剧

2024年的荧屏,一度像被一阵“新武侠风”吹过。片单里接连出现《七夜雪》《金庸武侠世界》《少年白马醉春风》,数量上迅速“爆表”。然而风口来的急,落地却不稳:超七成作品的豆瓣评分低于6分,能冲上7.5分的只有一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赴山海》顶着“S+头部武侠剧”的名号登场,被不少业内人当成“武侠复兴的希望”。期望越高,失望也可能越大,这个后来被戏称为“内娱长剧错题本”的剧集,最终成了这一波浪潮里最具象的反面教材。

被寄予厚望的样板如何失手

行业里都明白,复制一个成功IP的关键不是复制名单,而是复制方法。《赴山海》开拍时选择的路径却恰恰相反——主打“《莲花楼》原班人马”。制片人、导演、编剧,乃至主演成毅都没有变化,宣传里几乎每一次发声都强调这个“原班”标签。粉丝端的动员同样猛烈,“千万云包场”一词在站内站外扩散,开播前相关话题在微博最高热度冲到28万,热搜上的倒计时话题像一口气吹大的气球,鼓鼓的,等着起飞。

第一天的数据一度印证了这套打法的有效。猫眼、云合两家的剧集热度榜,《赴山海》直接登顶,正片播放量占市场份额超过8%,攻势凶猛。可第二天开始,曲线不再向上。口碑在原地失守,豆瓣评分从6.2一路跌到5.1;到了第三周,播放量占比则卡在4.5上下不动。放在横向对比里,这个落差更刺眼——去年同期《莲花楼》的播放量占比能做到9.2,“复刻爆款”的捷径就这样在数据面前断了头。

当系统遇到江湖,灵魂不在场

故事的灵魂,从哪儿开始飘走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回到原著。温瑞安的《神州奇侠》,是把传统武侠的筋骨搭得最稳的一类文本:浣花剑派弟子萧秋水惨遭灭门,机缘下修得《忘情天书》,再得“天下英雄令”,召集天下豪杰结成“神州结义”,一面诛除江湖恶类,一面辅岳飞抗外侮。快意恩仇与家国之思并行,人物的选择多由内心信念驱动——侠为何“侠”,答案就在他们的抉择里。

剧版没有把这套因果沿用下来,而是加入“穿书+系统”的现代网文设定:现代网文写手肖明明通过“魔典系统”穿入书中,变成萧秋水,且被系统明文要求——必须当上武林盟主才能回归现实,并且要按原著情节逐个点亮任务。这一改动表面是制造新鲜感,实则把“侠”的自主性剥离了。原著里“我欲如此,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被一行行任务栏替代,行侠仗义从主动的道德承担,变成了被动的“KPI”。“江湖”应是因人心而荡漾不息的公共空间,一旦被系统强制规定路径,观众能感受到的,是一层冷冰冰的外壳。

起初,剧集在“轻喜剧化”的尝试上看起来聪明。比如“PPT策划门派斗争”“KPI考核门派”,让江湖门派的纷争变得像一场企业管理游戏,短视频平台上相应片段斩获超过2亿播放,这个数字说明观众确实会为新鲜点子停留。然而停留不等于久居。随着剧情推进,轻松感既没有延展为完整的喜剧节奏,传统武侠应有的江湖气又在“系统”的阴影下散失,观众在“既不是纯武侠、又称不上好喜剧”的“四不像”里,很难维持耐心。

热闹之后的冷场,数据说明一切

从热搜走到口碑,时间只花了几天。评分下降的背后是观众的直觉:剧里侠义精神与浪漫自由的底色被稀释了。镜头另一方面也没能托住野心。画面质感被吐槽“像塑料”,部分演员台词和表演吃力,成毅的若干打戏被指出使用替身,穿帮镜头更是时不时露头。所谓的“S+”在行业里意味着资源最优配、制作最高线,但观众看到的成片与这个标识之间,存在不小的落差。于是才有了“长剧错题本”的外号——不是题不会做,而是方法错了,从根上算错。

小科普时间:平台热度榜的计算综合了播放量、互动等维度,所谓“正片播放量占比”,是平台全体剧集播放份额里的占比,能上8%已属强势;豆瓣分是舆论风向标,但也最容易被剧情波动影响。对一部寄望成为现象级的剧而言,开盘漂亮只是序章,稳定口碑与内容张力才是决胜。

不是创意太多,而是主次颠倒

《赴山海》的偏航,并非孤例。2024年的这一波“新武侠”,很多剧在“加法”上过于积极,在“守成”上却被动。以《七夜雪》为例,导演任海涛同样出自《莲花楼》团队,然而成片里言情与女性视角大幅铺陈,江湖纷争的逻辑链条反而没搭牢,门派体系、武力值等武侠世界观未完全自洽,观众看着更像一部古装偶像剧。《少年白马醉春风》的问题也类似——“没江湖感”成为高频批评。《金庸武侠世界》作为同年大项目之一,同样被卷入这股“创新优先”的浪潮之中。横向这些作品普遍把“新元素”摆在叙事台前,却忽略了“武侠”的主语必须先稳住,“武侠+”的“+”要做辅助、不要做攫取。

为什么《莲花楼》没被新元素吞没

同样是类型融合,《莲花楼》走的是另一条路。它把悬疑探案当作推进剧情、刻画人物的工具,而非取代江湖线的主轴。核心始终是“侠义”的选择与承担——这一点从未让位,所以观众才愿意在长线里跟着人物一起进退。它能拿到8.5的豆瓣高分,并在同期实现9.2的播放量占比,不是因为元素更花,而是因为“花”都开在了正枝上。用一句老话形容最贴切:“本立而道生。”

制作门槛与内容门槛,两道坎都没过

创作者常抱怨预算,观众却只看成片。《赴山海》把自己定义为“S+头部武侠剧”,意味着在布景、服化道、动作设计、摄影到特效,都应达到行业头部水准。替身并非原罪,武术指导为安全与效率安排替身是行业常态,关键是在镜头与剪辑上做到无缝与可信。然而当观众频繁察觉“断裂感”,当打斗的力道和空间感被“塑料感”夺去时,类型片的基础快感就丢了。一旦基础快感不足,叙事上的“系统任务”又进一步拿走了人物的自主性,两头一松,悬置的只剩下营销时构建的想象。

期待管理的失控

把一部穿书设定的轻喜剧,包装成“武侠复兴之作”,是一次高风险的预期管理。高预期天然带来更严苛的审视。当观众冲着武侠而来,却发现“武林盟主”是系统布置的任务,“天下英雄令”不再是召唤同道的信任,而像是闯关道具,心理落差几乎在第一时间形成。反过来说,若起初就强调“穿书轻喜剧”的定位,观众把它放进另一套座位表里,或许评分不会滑得这么快。

回到“侠”的核心

温瑞安笔下的江湖,凸显的是“侠”的内心秩序:萧秋水的灭门之痛让他走上修习《忘情天书》的孤绝之路;“神州结义”的成立,是江湖义理的共同体;辅岳飞抗外侮,是把“江湖”与“家国”连成一条线。剧版把这些关键节点保留下来了,却同时用“魔典系统”和“必须当上武林盟主才能回去”的外力,把内在驱动稀释了。观众看见的是熟悉名词被换上了陌生的灵魂,这种“不在场”的感觉,远比单一的“服化道不够精致”更让人失落。

这里不妨做一个小小的制度科普:传统武侠的“世界观搭建”,不是靠一两个门派名号,而是靠“规则”。门派如何分级、高手如何分层、恩怨如何传承,这些是观众理解“江湖”的地图。轻喜剧可以有,穿书也未尝不可,但必须在“地图”明确后再添色,而不是拿一张任务清单替代地图。金庸有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类型叙事的刻度尺。

行业的镜子与自救的路径

《赴山海》的教训被为三个方面:想复刻爆款却没找对方法,改编丢了武侠内核,制作水准配不上自己的定位。这三点并非孤立,它们互为因果。方法错,会导致内核被外形淹没;内核一虚,制作短板就被放大;短板频出,营销承诺就变成反噬。反观《莲花楼》,悬疑服务武侠、制作稳住底盘、情绪和价值传递清晰,所以才能承托起8.5的口碑与9.2的份额。

武侠题材并没有过时。观众依然会为“快意恩仇”的故事停留,也会为“行侠仗义”的抉择动容。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让这些古老的价值在当代语境中焕发生命力。把家国侠义翻译成更贴近今日观众的表达方式,允许人物有更幽微的动机、更真实的困境,但不要让“系统”替他做决定;让悬疑、权谋、喜剧、言情成为助推器,而不是方向盘。营销上的“原班人马”与“S+”可以锦上添花,却不能雪中送炭。江湖从来不是被海报撑起来的,而是被一个个可信的人、一场场拿得出手的打戏、一条条合情合理的因果撑起来的。

当年《天龙八部》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家国情怀与江湖风云相互照亮;今天的创作者,若仍希望在“新武侠”的牌桌上坐稳,就得先把“侠”扶正,让一切“+”都围着它转。否则,再多的“千万云包场”、再高的开播热度,也只是烟花。烟花好烟花也凉得快。

来源:吧啦吧啦还吧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