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韩国知名演员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圈》在多地收视夺冠之际,却因多处涉嫌"辱华"的剧情设计引发中国网友强烈抵制。这部由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剧集,通过系列场景与台词暗含对中国形象的刻意丑化,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典型反面案例。
2025年9月,韩国知名演员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圈》在多地收视夺冠之际,却因多处涉嫌"辱华"的剧情设计引发中国网友强烈抵制。这部由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剧集,通过系列场景与台词暗含对中国形象的刻意丑化,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典型反面案例。
剧集争议焦点首先指向视觉符号的恶意隐喻。在某国际阴谋会议场景中,红色地毯中央醒目的黄色五角星图案,被观众解读为对中国国旗的变体丑化,暗示"中国被全球踩在脚下"。这种将国家象征符号工具化的手法,突破了文化创作的基本伦理底线。
地域呈现的失真更显蓄意为之。剧中2025年大连的破败集市场景,实则取景自香港某贫民窟,通过灰暗色调与残破棚屋的"阴间滤镜"处理,刻意营造"落后中国"的刻板印象。当观众发现所谓"明記裝飾建築材料"的招牌实为香港真实店铺时,这种移花接木的创作手法更显荒诞。
台词设计同样充满意识形态偏见。全智贤饰演的总统候选人徐闻柱,竟宣称"中国偏好战争",将中国塑造为"在边境囤积核弹的威胁者"。这种脱离历史与现实的无端指控,与迪士尼2024年向以色列捐赠300万美元支援军事行动的事实形成荒诞对照——当剧集指责他国"好战"时,出品方自身的军事援助行为却被刻意回避。
外交礼仪的虚构扭曲更暴露创作逻辑的漏洞。剧中韩国总统蔡庆新访华时,机场竟无中国官员迎接的场景,完全违背现实中的外交惯例。这种为制造冲突而罔顾事实的创作态度,折射出韩国部分创作者在面对中国文化时的深层自卑与认知偏差。
从《暴风圈》的争议可见,当文化创作沦为意识形态投射的工具,当历史真实被偏见滤镜扭曲,最终损害的不仅是特定国家形象,更是跨文化交流的信任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文化尊重,避免将创作自由异化为文化霸权,值得整个影视行业深思。这部剧集的遭遇,恰为那些试图通过"小伎俩"抹黑他国者敲响警钟——在信息透明的时代,任何扭曲真实的创作都将面临观众的审视与批判。
来源:娱乐拾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