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倏忽即视还是驻目凝思,是分秒必争还是徐徐图之?我们在时间流速中感受度量,同样在追赶中赋予时间以意义。在《你好时光》里,有这样一支造梦小队,他们以“十天”为刻度,用一场创意改造去丈量潜藏的能量与生命的绵长。这是一场“从无到有”的故事。
文 | 芷潇
来源 | 看电视
“如果给你十天时光去创造,去改变,去影响,你会赋予它什么?”
是倏忽即视还是驻目凝思,是分秒必争还是徐徐图之?我们在时间流速中感受度量,同样在追赶中赋予时间以意义。在《你好时光》里,有这样一支造梦小队,他们以“十天”为刻度,用一场创意改造去丈量潜藏的能量与生命的绵长。这是一场“从无到有”的故事。
处于效率至上的加速社会中,时间的加速流动将内容表达重塑成更为紧密、短促的片段序列,人们被迫接受着一种全新的时间秩序。它将大众的视野收窄至“己身”,它将行动的路径导引至“焦虑”。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抵抗,以重返自然韵律,重新探索充满深刻意义的生命体验,看见人们赖以生存、却又习以为常的“消失的附近”。
鉴于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治愈系节目《你好时光》,以诗意笔触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它将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具身的、可视化的、富有创意的实践过程,将宏大的社会议题拆解为亲近的、简易的、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兼具环保之美、创意之趣和公益之暖,《你好时光》诠释着一种慢速实践的生活哲学。
首尾式回溯
回归自然原乡的生命情思
湖面,小船,三两好友,这里是《你好时光》的旅程起点。
要回答关于时间的价值命题,我们首先需要回到最原始本真的地方。从何而来,又将向何方去,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一切的追问才拥有意义。正因如此,《你好时光》首站来到了广东惠州,重新回归自然原乡,于青石古道与浓荫碧水间,找寻“十日之约”的答案。
当尼格买提与撒贝宁行舟湖上,一种寄身于山水的野趣悄然泛起,默契搭档与自然氛围融为一体;而伴着一路轻松游戏和欢歌笑语,惠英红的加入也让这趟旅程妙趣丛生,从刺激抢答到粤语猜词,轻松调侃互动交织。
自然生发,生动流露,《你好时光》并非从一开始就引进一条直接明确的任务主线,而是让观众跟随嘉宾的步伐,真正走进那片苍翠和那道海湾,在生态叙事的原初场景中,渐次触碰和建立起关于生态环保的共同认知,为任务推进埋下可持续原动力。
第一期,他们走进海龟救助中心,在与海龟“零接触”的过程中看见它们坚硬外壳下的脆弱。清理藤壶,涂抹药剂,定期检测,成长跟踪……海龟看似坚韧而长寿,其背后实则是无数技术员夜以继日的看护和努力。只有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为之保驾护航,才能让涓滴成河,完成动物救助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使命。
情景触动,实践感知,凝聚成最自然的深层记忆,也唤醒了对生命本质的诗意沉思。
通过清理海洋垃圾、科普海龟保护、挖掘海洋保护科研故事等行动建立公益目标后,《你好时光》锚定下“生态环保-空间创意-公益反哺”的叙事主线,无论是之后共同筹备消费集市,还是打造大地艺术节、音乐会等活动,其全部收入都将用于海洋生态保护事业。“十日之约”中的一切行动,都回归到了海洋生态保护这个终极命题。
正因如此,从节目设置上看,《你好时光》在时间维度上独具一种成长性。嘉宾们从发问、追问、到解问的过程,娓娓道来,徐徐图之,以闭环的形式建立起牢固的情感锚点,吸引观众随之一起怀揣着共同的愿望前行,最终完成从知识传播到亲身行动的跨越。
在最后一期,节目回到了广东惠州。草地,舞台,团圆欢聚,这里亦是《你好时光》的旅程终点。伴随着毛不易唱出“你看总是有人手握尘埃又洒出朝霞”,一路走来的所有点滴一一浮现。尤其当海龟保护技术员李满文亮相歌会现场,向屏幕内外所有人发出海洋生态保护的号召,回溯性叙事的情感累积终于释放,“时光”的意蕴被再度深化。
是开始亦是结束,是现在亦是未来。《你好时光》想传达的是,在时间的有限性之下,我们能选择一种怎样存在方式?或许那是一种回归本心、回归自然、回归人与万物最初联结的圆满状态。用创造永恒瞬间来超越时间的局限,是《你好时光》交付于我们的答案。
创造性重构
承载文化意蕴的美学情致
既有目标旨领,如何在十日限定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一场关乎环保、关乎公益、关于创意的实践应当怎样落地?《你好时光》以一场“从无到有”的创造性重构,探索出文化空间升级改造、自我造血的新路径。
从第二期起,由嘉宾团组成的造梦小队便来到了浙江上虞,以五甲渡城市公园中的一处闲置空间为对象,自由完成从设计到装修的全流程改造。从方案讨论到空间规划,从建筑软装到游玩考察,造梦小队在飞行嘉宾的帮助下群策群力,不断开发新玩法。
其中,创造性保留和象征性融入,是改造的两大核心原则。一方面,坐落于公园中心的待改造空间与自然环境共生共栖,不可过度施工和翻修,破坏整体生态;另一方面,嘉宾需要挖掘空间的开发价值,以多功能文化综合体的形态辐射城市周边文化活力。于是乎,一个汇聚了爱和诗意的“时光书屋”逐步落地成型。
在这个过程中,《你好时光》巧妙地融合了上虞在地的文化肌理与非遗脉络,将“时光书屋”从单一的文化空间升维为一个凝聚地方精神的文化共同体。其赋能过程并非简单的内容填充,而是进行了一场有机的、沉浸式的编织融合。
譬如,嘉宾在瓷源文化小镇观看青瓷的“釉下彩、上釉、装窑”过程,并且将这些非遗技艺转化为书屋的设计元素与美学符号,将短暂的体验转化为持续的文化影响力;曹娥江畔的骑行体验,集纳了自然与运动的和谐韵律,其倡导的绿色、健康、慢生活理念,与“时光书屋”主张的精神休憩内核高度一致;在台门书院参观“儿童友好”主题画展,则是对本地社区人文脉络的细致洞察与深度融入,有利于链接家庭单元这一核心社群……
从探索到嵌入,节目赋能“时光书屋”的搭建,拥有一套流畅完整逻辑:先由嘉宾第一视角探索当地文化,进而提炼核心文化符号,转译为空间的设计语言和内容体系,最终形成一个被在地文化充分滋养、拥有持续生命力的有机体。这是《你好时光》深度参与形成的新型文化地标,亦是总台IP赋能城市文化建构的一次成功实践。
第九期中,嘉宾精心布置的时光市集正式开幕,现场热闹万分,人群络绎不绝。从创意T恤、手工制扇到艺术手工皂,嘉宾们卖力吆喝、精心制作、真诚推介,用灵动鲜活的开放市集,代替简单的公益宣传,用正向的情感反馈,持久地激发公众的公益热情。最终所有摊位收益都捐赠给了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节目的社会效益再一次被肯定。
截至目前,“时光书屋”已成为社交媒体上炙手可热的打卡地。“风吹哪页读哪页”木笺、造梦小队合照、留下的青瓷摆式,都成为游客都成为游客竞相拍摄的重要符号。
至此,“时光书屋”已不仅仅是一个被镜头记录的综艺场景,而是基于共同情感记忆的线下社群场域。当读者倚窗阅读、咖啡香味萦绕开始成为“时光书屋”中的常态,那么《你好时光》关于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城市赋能、传递人文关怀的实践,才算有了长久而深刻的回响。
体验性探访立足生活诗学的家园情怀
书屋之外,造梦小队的脚步也未曾停歇。
通过穿插设计文化探访环节,《你好时光》将历史文化的植入、生活诗学的呈现与家园情怀的唤醒多维融合,从物理空间的构建,延伸至精神空间的探寻。
第十期中,以蒙曼老师的隔墙考核为始,造梦小队前往探访朱自清先生的旧居。从晚晴山房到春晖学堂,素朴中隐清雅俊逸之风的文化气质,伴随文化名人的风骨,自然而然地融入进了节目叙事。而春晖中学中的那一场广播,以涓涓细流式的温润声线,讲述着名为追忆、名为青春的故事。
这些“此在”与历史的对话,代际与传承的交流,成功地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与生活诗学的轻盈感融为一体。可以说,《你好时光》的精妙编排正在于,它的节律是松弛且具有呼吸感的。它有“十日之约”的限定任务,却不急于用任务填满每一分钟,而是懂得留白,让时光自然流淌,譬如一次真诚的读书沙龙,一场缓缓流淌于心的音乐会。
第十一期,陆虎沉浸于暖黄灯光下,唱起一首《临江仙》;房东的猫和声默契,向青年学子寄语“如果世界真那么大,你们就从这里出发”;还有张信哲再度献唱老歌《信仰》,陈丽君以一首《秋风河》展现传统戏曲魅力……如同围炉音乐会一般,既有老友插科打诨的幽默温馨,又有跨越年岁的艺术对话,舒展且丰盈。
正如节目题中的深刻隐喻,我们如何去看待时间的流逝、接受时间的痕迹、塑造时间的价值,答案从来不由时间界定,结果的题写全在于“我们”。
在惠州的基地里,时间留下的痕迹是海龟背甲上寄生的藤壶与伤痕,而“我们”的选择是俯身清理、守护孵化、送归大海,将消逝的焦虑转化为重生的希望;在上虞的闲置空间中,时间留下的是空白的砖墙,而“我们”的选择是保留记忆、植入新知、创造联结,将沉寂的空间转化为活力的现场。
《你好时光》反复叩问的,正是这样一则现代性命题:在不可逆的物理时间面前,人类如何以主体性赋予其意义?如今,可见的公益捐献、火热的“时光书屋”,还有未来被节目所鼓舞、动员、感触的每一个人,都已成为其答案的注解。
十日造梦,诗意栖居,《你好时光》以其特有的轻灵形态、趣味的节目编排,向大众提供着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生活哲学。这场温柔实践,将宏大的生态命题、文化使命与公益理想,悄然溶解于躬亲力行的点滴创造之中。它所传递的力量,在此刻,在未来。
主编:罗姣姣
文:张芷潇
排版:张芷潇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