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之间:论《山海情》中的乡土守望与现代性突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1 17:34 2

摘要:当屏幕上的黄土地扬起漫天风沙,当西海固的村民们用粗糙的双手在干涸的土地上艰难耕耘,电视剧《山海情》以其惊人的写实力量将我们拉入一个关于生存与希望的叙事中。

当屏幕上的黄土地扬起漫天风沙,当西海固的村民们用粗糙的双手在干涸的土地上艰难耕耘,电视剧《山海情》以其惊人的写实力量将我们拉入一个关于生存与希望的叙事中。

这部作品远不止于一部扶贫主题剧,它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碰撞融合的史诗,是对“根性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如何坚守与突围的深度思考。

《山海情》中的“山”象征着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村民们与生俱来的精神根脉。而“海”则代表着来自福建的现代化知识、技术和发展理念,是一种外来的、陌生的却充满希望的力量。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与交融中徐徐展开。

得福作为村支书,成为连接山与海的桥梁;陈金山等福建干部带来的不仅是蘑菇种植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水花用她的坚韧诠释了传统女性在时代变革中的自我觉醒。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幅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

剧中令人动容的是对“根性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尊重。村民们对故土的眷恋并非简单的保守主义,而是蕴含着对祖先智慧、家族记忆和生活方式的珍视。凌教授在推广蘑菇种植技术时,没有粗暴地否定当地的传统农业知识,而是通过理解和尊重找到了契合点。

这种对话姿态暗示了真正的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对话中寻找创新路径。水花克服重重困难学习新知识,同时保持着对家庭的承担,她的蜕变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成功融合的典范。

《山海情》对扶贫工作的呈现突破了简单化的“施与-接受”模式,揭示了扶贫本质上是文化观念的交流与更新。物质层面的改善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人的思想解放和主体性建立。

当村民们从被动接受援助到主动探索发展路径,从怀疑排斥新技术到积极学习应用,这一转变过程恰恰是现代性在乡土社会真正落地的核心标志。剧中没有回避变革过程中的阵痛与挫折,如蘑菇价格波动带来的危机,正是这些困境让角色的成长更加真实可信。

剧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探讨在于如何处理“离开”与“留下”的辩证关系。移民吊庄既是对不适居环境的物理逃离,也是对更好生活的积极追寻。这一过程中,村民们带着山的根性走向海的开放,实现了地理空间与文化心理的双重迁移。得宝的创业历程尤其具有象征意义——他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发展,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带着外界的新视野重新认识和开发故乡的价值,这是一种经过扬弃的“回归”,是对乡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山海情》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现代化描绘成一幅玫瑰色的图景,而是坦诚展现了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代价。当传统村落面临解体风险,当人际关系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重新洗牌,剧中人物所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迷失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集体心理状态。然而,剧作最终传递的是希望——那种在坚守根性基础上拥抱变化的勇气,那种山与海对话后产生的创造性融合。

看完《山海情》,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地区脱贫的故事,更是整个中国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文化隐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是用海洋文明取代乡土文明,而是在山与海的对话中寻找第三条道路——既保持文化根性的连续性,又开放接纳新知识新观念。这种辩证的融合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也是《山海情》超越具体题材限制所能提供的普遍性思考。

当片尾曲响起,画面中绿意盎然的闽宁镇与昔日黄沙漫天形成鲜明对比,我忽然理解——山与海之间,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通过人的理性与情感构建起创造性对话的空间。在这空间里,传统得以新生,现代性获得温度,而人,始终是丈量这一切价值的尺度。

来源:光影下的秘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