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圈》删镜头欲盖弥彰:辱华套路老,观众不买账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0 22:48 2

摘要:现实里的大连是啥样?我特意查了2024年的数据,GDP突破8500亿元,大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能排进全国沿海港口前十,高楼林立、港口忙得不停,妥妥的海滨名城。

全智贤新剧《暴风圈》最近算是彻底翻了车,刚播没几集就因为一堆争议镜头被骂上热搜。

剧中把大连拍得跟破败渔村似的,中国角色几乎全是反派,还冒出“中国偏好战争”的台词。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剧组在中国宣传时,偷偷把这些争议镜头剪了想蒙混过关,这操作反而坐实了心里有鬼。

现实里的大连是啥样?我特意查了2024年的数据,GDP突破8500亿元,大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能排进全国沿海港口前十,高楼林立、港口忙得不停,妥妥的海滨名城。

可到了《暴风圈》里,它就成了破破烂烂的棚户区小渔村。

这哪儿是创作失手啊,分明是戴着有色眼镜故意抹黑,影视镜头对地域形象的影响其实挺大的,你想啊,要是外国观众没去过大连,光看这剧,还真以为咱中国的沿海城市这么落后。

这种故意矮化中国发展成就的做法,我是真没法认同。

不光是地域形象瞎拍,剧里的中国角色和台词更让人窝火,本来想觉得可能是剧组对中国角色设定没考虑周全,但后来发现,剧中反派几乎全是中国人,一个个眼神阴鸷、行为狡诈,这脸谱化也太明显了。

更离谱的是那句“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咱近代百年受的侵略苦难,随便翻本历史书都能看着。

现在搞“一带一路”,跟150多个国家合作,带动了几千个民生项目,这都是明摆着的和平实践,说中国“偏好战争”,这不是颠倒黑白嘛。

剧方大概也知道这些内容站不住脚,在中国市场宣传时就悄悄剪了争议镜头。

要是真的无心之失,发现问题改了也就罢了,可他们这是专门针对中国观众“遮丑”,其他地区播的版本没改。

这操作就很说明问题了,不是没意识到错,是只想蒙混中国观众,既想赚中国市场的钱,又不愿尊重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这种“两面派”做法,换谁看了能不生气?

其实往远了说,这种通过文化产品抹黑中国的套路,早几十年就有了,近代列强除了用坚船利炮,还特别会从文化上“釜底抽薪”。

当年他们编的教科书里,中国永远是落后愚昧的,传教士办的报纸上,中国人不是麻木就是狡诈,说白了就是想让咱自己都觉得“不如人”,断了民族底气。

现在《暴风圈》这套,换汤不换药,都是想通过屏幕给观众“洗脑”,文化这战场看着没硝烟,杀伤力可一点不小,百年前咱没少吃这亏,现在可不能再糊涂了。

不过这剧也没得意多久,在国际上也遭遇了滑铁卢。

《洛杉矶时报》直接评论它“用虚构情节煽动对立”,英国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连基本事实都不顾的创作注定失败”。

还有些对东方文化不太了解的外国网友,都看出不对劲了,问“把现代都市拍成渔村,是地理没学好还是别有用心?”

很显然,拿偏见当创意的操作,在全球范围内都不被认可。

国内观众的抵制也特别迅速,社交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了数十亿,大家纷纷说拒绝观看,要求制作方公开道歉整改。

不少观众直言,这种刻意抹黑的创作根本不配进入中国市场。

我觉得这场抵制不光是针对一部剧,更像是大家对文化尊严的守护,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就是在面对这种偏见时敢于说“不”,是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历史事实的坚定认同。

从商业角度看,《暴风圈》制作方这次算是算错了账,本来想靠争议吸引眼球,或是为拿某类资助故意踩线,可他们没搞清楚,现在中国观众对文化尊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去年就有三部类似争议作品,因为观众抵制,投资回报率暴跌很多。

全智贤之前在中国的口碑其实还不错,这次因为这部剧,好几个代言品牌都悄悄调整了合作节奏。

搞不清市场需求,还抱着傲慢态度抹黑,最后只能在商业规则里栽跟头,这真不是明智之举。

这场风波撕开的不光是一部剧的遮羞布,更是文化交流里最该守住的底线,没有尊重的创作,再花哨的镜头都是空中楼阁。

真正的文化对话,该像纪录片拍大连港那样,让集装箱吊臂的钢铁森林和百年老建筑的红砖墙同框,展现真实的中国。

而不是用滤镜把繁华调成破败,咱期待的不是跪舔式的讨好,是平视镜头下的真实,就像《流浪地球》让外国观众看见中国救援队的担当,《山海情》让世界读懂脱贫攻坚的温度。

当我们自己的故事讲得足够动人,文化自信自然会像春潮漫过堤岸,咱守护的不仅是一部剧的底线,更是不容践踏的文化尊严,这事儿真不是小事。

来源:墨史浅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