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澜依,这个名字一出现,总让人想起宫廷沉沉夜色里闪亮的那抹桀骜。一身戾气,在《甄嬛传》浩瀚的宫墙内外,她几乎没有多余表情,却偏引得目光,令后宫众生都绕着她兜圈子。猎马场初见,雍正的目光为什么会落在这位低贱的驯马女身上?因为她“像极了”早逝的华妃,性子、风骨、甚
叶澜依,这个名字一出现,总让人想起宫廷沉沉夜色里闪亮的那抹桀骜。一身戾气,在《甄嬛传》浩瀚的宫墙内外,她几乎没有多余表情,却偏引得目光,令后宫众生都绕着她兜圈子。猎马场初见,雍正的目光为什么会落在这位低贱的驯马女身上?因为她“像极了”早逝的华妃,性子、风骨、甚至脾气,都是一脉相承。宫里热闹,叶澜依像个随时能爆炸的火药桶,谁都不敢碰。大家以为她是刺猬,可真相没那么简单,不然叶澜依怎么连甄嬛自己都要咂舌,“自愧不如”?
叶澜依出身低微,不过是个比辛者库宫人还要不起眼的草根,换了旁人早被这巨大的变迁冲昏了头脑。但叶澜依不是,她全然不在意皇帝的宠爱,这和她心里的执念直接相关。一直以来,叶澜依只关心果郡王允礼,不管宫闱风云,还是妃嫔起落,旁的什么都入不了眼。果郡王救她于危难,风流倜傥,这让她死心塌地,哪怕换个主子也一样。她成了妃嫔,依然纤毫不动,伺寝后必吃药,只是不愿有雍正的孩子。除了果郡王,任何人都叫不动叶澜依的心弦,这算不算“拽”,是不是有点“另类”?
在其他宫女看来,哪怕半夜能被皇上点名侍寝,都是天赐好运。叶澜依却总是冷脸。妃嫔们或主动示好,或明枪暗箭,叶澜依一律不理。这样的孤傲很快让她成为众矢之的。可你细琢磨,真的是所有人讨厌她吗?太后、皇后、后宫妃嫔全都恶意满满吗?有人说她出身不好,这点没得洗,但人物从来不只标签那么简单。叶澜依心里有爱,有目标,这点比起一众活在皇帝宠爱、勾心斗角中的妃嫔,骨子里多点自由与决绝。有人欣赏,有人忌惮。
雍正其实不是没想过,叶澜依这样的女人,进了宫必然会搅动风云。可有些执念,比规矩重要多了。他心里总始终装着个华妃,甚至有很多细节都能看出来,叶澜依就这样成了旧日情感的替代品。这里矛盾了:雍正在记华妃,也真心对叶澜依有几分宠爱。只是华妃的故事,早已跟权力纠缠太深,年羹尧倒台后,她本可一死了之,雍正因为情义和愧疚,放她一马。叶澜依的出现,像是让雍正试着弥补,或说逃避旧日决定带来的愧疚。可结果又能如何?再相像,也是两个人。
太后呢?表面上,她总是一副厌恶叶澜依的样子,甩着袖子阴阳怪气,合宫都知道她对“这匹野马”不以为然。但再问下去,这份嫌弃真的彻底吗?看似嫌弃,有时反倒是在维护:比起暴露,适当的蔑视是一种保护。太后几十年后宫翻腾,怎会对局势没数?表面修修补补,心里算盘精着呢。反正从目前各类考据以及和实际历史的对接来看,太后最懂得如何制造表象。外界只看到她说叶澜依出身太低,私底下默不作声,其实是在稳局。
宫廷里,身份是遮不住的刺,有人因为身份高贵自信张狂,也有人因出身低被凡尘咬得遍体鳞伤。叶澜依进了宫,规矩本没她这样的女子的位置。按照清宫惯例,非内务府、非满八旗女子想成为妃嫔,光靠皇帝宠爱不够,还需皇后、皇贵妃推荐。这一环节要是让皇后知道,铁定百般阻拦。雍正采取斩后奏,就是怕各方势力反扑。他不怕规矩,也不怕议论。他在意的或许更多是情感的补偿。那太后为什么要表现出厌恶?故意为之,掩人耳目,压住皇后那边的风头。其实她心里算盘很细,也很明白家族、皇嗣、后宫三者之间的巨大张力。
宫里所有的女人都钻进“家族-个人”这块死结。妃嫔争宠,本质是为家族争竞。什么情爱,常常都有点名不副实。这又和历史上真实的家族利益捆绑紧密。孝贤皇后富察琅嬅,《如懿传》里压力重重,不得不用自己的女儿为联姻牺牲。家族利益不容置疑,个人意志在大事面前很难占上风。太后明白这些——她做足了面子工程,目的就是给叶澜依一条路。表面上厌恶,但实际上是替她减轻敌意。只要没了皇后和齐妃的强烈对立,叶澜依就能有喘息空间。这种手法老辣,甚至有点冷淡中透着温情。说白了,太后嘴硬心软,情势早心照不宣。
琐事堆积的宫廷生活里,表态和实际行动常常割裂得厉害。看太后安排叶澜依入住寿康宫旁边的春禧殿,嘴上说得不耐烦,手下却一刻没松懈。这种“由我看着”的操作,既是限制也是庇护。只要皇后、齐妃眼前有个看得见的叶澜依,她们就要思前想后。屋檐下的人,总归要安稳点。太后没这么单纯,更别说她对皇后那拉氏家族的权衡,其实也有变化。她表面上维护家族利益,实际上更担心雍正身边没有宠妃,后宫再无新人,皇嗣稀薄,天下大局都悬着一线。太后的算盘总比皇后算得细。
皇后宜修和太后的关系也很迷。太后既是姑母又是婆婆,有时候为了家族利益撕开面子,但骨子里对宜修的掌控和对叶澜依的庇护同时存在。有人觉得太后偏向皇后,其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太后一直在用“最大公约数”的方式断事:既要保留家族势力,也得保证皇帝的私欲得以满足,更要把可能的威胁全部盯得死死的。总有种不经意的算计混着一丝无奈,宫里的每个女人都想保顾自己最在意的东西。
偏偏叶澜依和这个系统格格不入。她无意争宠,也不在乎宫廷生死。更别说逃脱不掉的情感纠葛。她守着自己的念头,死也罢,爱也罢,始终没考虑未来的皇位、荣华富贵。甚至说,叶澜依的执拗里,藏着点“自毁”的冲动。她的存在提醒着每个后宫女人,她们自己的路,未必被家族、权力完全左右。有人说叶澜依不合时宜,但她就要逆着众人,坚持到底。那种不屑规矩的劲头,在宫里反而成了更有分量的暗流。
太后后来调侃叶澜依“刚进门就提条件”,众妃当笑话听,可仔细琢磨,哪里是在骂她啊?说不定就是随口提醒皇后:你大可以没压力,这一号根本不被看在眼里。有明眼人都懂,太后用的都是“软刀子”,明着讽刺,暗地拆弹。实际生活里,不也是这样嘛,人前笑脸,人后盘算,不全是真的敌意或厌弃。
至于齐妃,真不算个腕儿。好牌打烂,起点高但没脑筋,皇后利用她做事比自己出手安全得多。给叶澜依送汤药,说是帮后宫“肃清门户”,其实就是给叶澜依一次推脱的借口。叶澜依并不想为雍正生子,这招刚好皆大欢喜。这里其实谁都不傻,大家都懂底牌,也都装聋作哑。
宫里所有人的算盘哗哗响,只有叶澜依最安安静静。她的情感单线到极致,甚至可以说毫无保留。这样的自我毁灭,在权谋漩涡里根本撑不了太久。但就是这点倔,让她活成了异类。虽说叶澜依最后还是自尽随果郡王而去,其实一开始就没准备在这个体系里“长久混下去”。
太后可能从没讨厌过叶澜依——她只讨厌搅局的变数,讨厌局势失控。嘴里骂着说低贱,心里明明知道,有的人天生就不是规则里的刺客,而是旁观的独行者。宫墙内外的人生千差万别,谁也活不成谁。
叶澜依的故事,绕过了所有标准宫斗的台阶。她不合群,不合规,也不合心。可她赢了自由,这在宫廷里差不多和登天一样不可能。看多了勾心斗角,倒觉得她是真的。
人都喜欢看别人活得潇洒,但换个角度,谁又真想承受她那一份孤独和倔强?宫墙下,人心各异,有人求荣华,有人只求一点点自己的执念。至于究竟太后心思深不深,叶澜依最后有没有赢家,旁人看来都是谜。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吧?
来源:清风徐来一点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