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19年到现在,已经有200多部短剧在南宁取景了,跟别的城市爱棚拍不一样,南宁的短剧大多是实景拍。
凌晨一两点,南宁影视公司的王裕华还在跟甲方开视频会,聊下一部短剧的拍摄细节。
这种连轴转的日子,在南宁短剧圈里不算新鲜事,毕竟这行现在火得很,想跟上节奏就得拼。
其实南宁能成微短剧热门地,不光是从业者能扛,更关键的是当地政府真金白银在推。
政策给了钱,南宁本身的条件也不差,这也是为啥剧组愿意来。
从2019年到现在,已经有200多部短剧在南宁取景了,跟别的城市爱棚拍不一样,南宁的短剧大多是实景拍。
王裕华说,实景拍出来观众看着有沉浸感,不像棚拍那么假,而且南宁的现代景特别够味,高楼多,商业建筑也时尚,刚好符合短剧中“繁华都市”的设定。
之前看数据,2020年南宁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有38栋,全国排第十,这密度确实够。
更关键的是,南宁是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东盟各国在这有领事馆,高校里东盟留学生也多。
想拍点有东南亚风情的戏,去东盟商务区、方特东盟神画,或者找家越餐厅、泰餐厅,场景随手就能找着,不用特意搭景。
成本也是个大优势,选角导演张洛佳说,南宁群演工资不高,没台词的一天80到100块,有单句台词的200到500块,重要角色最多2000块。
群演工资低对剧组是好事,能省不少成本,但反过来想,优秀演员留不住也是个问题,毕竟谁不想多赚点呢?
好多有实力的演员都往横店、西安跑,这边特型演员也少。
而且南宁缺古装拍摄的场景,要是拍古装剧,还得转场去都匀那边,这就多了不少麻烦。
张洛佳还说,现在南宁影视公司虽然能覆盖短剧制作的各个环节,但想从头到尾自己做一部爆款,还是有点难。
资金投入、审美打磨、人才储备,这些都还差着点意思。
但光有优势还不够,现在全国做微短剧的城市可不少,南宁想突围没那么容易。
艾媒咨询说,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能到677.9亿,2030年能超1500亿,这么大块蛋糕,谁都想分一口。
郑州直接喊着要做“中国微短剧之都”,西安现在每100部微短剧里,有60部是在那拍的,还搞了AI辅助创作。
横店更不用说,本身就是影视基地,今年一季度就接待了780多个短剧剧组,还搞“微短剧+文旅”的体验项目。
搞不清为啥好多城市都盯着微短剧,但转念一想,这行投入小、周期短、门槛低,不管啥城市都能试试。
而且地方政府都想靠它带动文旅和经济,比如搞“微短剧+非遗”“微短剧+特产”,想法是好,但真做起来没那么简单。
张毅就说,现在微短剧的商业模式变了,前两年还靠付费,今年开始慢慢转免费了,要是找不准自己的特色,很容易被淘汰。
南宁现在的问题也挺明显,短剧相关企业虽然有1200多家,但大多是成立3年以内的,行业还没成熟。
而且同质化风险大,要是大家都拍一样的东西,观众很快就看腻了。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盘和林就说,微短剧是创意产业,光靠政府砸钱建硬件没用,得有好的创作环境,不然就是政府自己唱独角戏。
周培金也提到,南宁缺高端人才,导演、编剧都少,好多团队还得靠外来剧本,本土原创能力不行。
东盟市场是南宁的王牌,要是能抓住这个点,做出跟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内容,说不定就能站稳脚跟。
比如山海星辰做的海外平台StardustTV,在东南亚已经有1000多万用户,2025年新增了500万,曝光量27亿次,这就是个好开头。
竞争里的挑战所以南宁要做的,就是把东盟这个优势放大。
别跟其他城市拼棚拍、拼数量,而是深耕东南亚市场,拍点符合当地观众口味的内容,再结合南宁的文旅资源,比如让剧中角色去青秀山、大明山取景,顺便带火本地景点。
政策方面也别光给钱,多引导企业搞原创,比如联合高校建人才基地,定向培养编剧、运营这些人才,慢慢把本土团队扶起来。
还有就是别一哄而上,得根据自己的能力来。
北京大学的马亮就说,微短剧风险大,爆火的少,没人看的多,城市别把宝全押在这上面。
与其搞同质化竞争,不如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比如“微短剧+东盟文旅”,既突出了特色,又能带动相关产业,这才是长久之计。
南宁搞微短剧,手里是有好牌的,政策支持、实景资源、东盟区位优势。
但能不能打好,关键看怎么把这些牌组合起来,要是能解决人才短缺和原创不足的问题,再把东盟市场做透,说不定真能在微短剧圈里闯出一条差异化的路。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