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部金融反腐题材短剧《K线成长记》火了,这部短剧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北交所联合出品,主要讲述交易所副总监发现某公司股价异常后,面对围猎与诱惑,联合监管、纪检部门深入调查,最终揭露某公司操纵市场、财务造假真相的故事。
作者|momo
“在金融市场,它不是比谁钱挣得多,也不是比谁钱挣得快,而是比谁活的久。”
最近一部金融反腐题材短剧《K线成长记》火了,这部短剧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北交所联合出品,主要讲述交易所副总监发现某公司股价异常后,面对围猎与诱惑,联合监管、纪检部门深入调查,最终揭露某公司操纵市场、财务造假真相的故事。
该剧于9月8日上线,在优酷、抖音、微信视频号、头部短剧APP等多个平台同时播出。它不同于一般短剧的爽感叙事,而是以真实案件为基底,讲述监管者与市场操纵者之间的博弈,故事中涉及公司舞弊、股价操纵、监管博弈等事件,信息密度很高,专业术语也颇多。
但小娱发现,这部短剧在不同平台上的热度差距不小。
《k线成长记》在某头部短剧平台上线四天后最高热度只有两千万,收藏总数仅四千。除了第一集,其他集数的评论均不过千。通常该热播榜前一百的短剧热度都在五千万以上,《K线成长记》显然热度寥寥。
相较之下,《K线成长记》在优酷短剧频道获得站内推荐,一度跻身优酷短剧热度榜 Top 6。
在微信视频号里,证券时报发的短剧全集转发量破 1w+,点赞评论均破千。抖音上多个剧情切片点赞过万。
除了《k线成长记》,近期还有不少官方背书的现实主义短剧上线,但同样热度一般。
《暗礁》有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指导,以真实保险诈骗案改编,讲述保险诈骗犯罪的短剧,截至9月12日,在某头部短剧平台收藏量仅有594。《云端捕手》由抖音反诈中心联合出品。揭露电信网络诈骗形式,讲述调查记者与技术专家卧底破案的故事,在某头部短剧平台有4.2w收藏,但是评论数量基本超不过500。
这几部短剧都有一个共同点:机构背书明确,专业领域知识多,观看门槛高。
为什么这类短剧会在不同平台上产生明显的热度差异?
最主要的原因是受众偏好不同,短剧平台用户偏向短冲突、强反转、密集爽点。而这类专业知识更强的垂类短剧信息量大,解释成本高,爽点密度低于“霸总/复仇/重生”题材,在同一时间窗口里,更难吸引到受众。
爆款爽剧靠“极简动机 + 高刺激事件”推进,第一集里就需要有多个反转,留下剧情钩子吸引观众。当“理解门槛”抬高一点,便会损失一截路人盘。
而这类短剧如果发行到长视频平台、视频号,其受众会更加适配。
以《k线成长记》为例,视频号上大多由媒体官号发行该剧,官媒的权威性能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反诈、普法属于“公共议题”,也契合这些官媒的用户画像,他们更愿意转发给家人朋友。评论里大多一看就是“老股民”,才会对此题材深感兴趣。还有一些自媒体号通过分析官方出品金融反腐短剧这一动作解读背后的市场信号,提升了短剧的关注度,扩大了讨论范围。视频号的受众年龄跨度更大,且结合微信社群擅长二次传播与信任闭环。行业媒体、机构号的转发,能把权威的声音送入垂直社群。
同时,长视频平台的优势,是沉浸与留存。用户愿意花 15–30 分钟坐下来把故事听完,并能通过专题页、合集、搜索进一步延展观看,而且长视频平台的用户更偏高线城市,和股民的重叠度较高。因此《K线成长记》在优酷的热度也不错。
因此,这类有官方背书、专业性较强的短剧也许不需要硬刚霸总爽剧,要做的是平台适配与受众细分。
比如同一内容,拆成多版本,多渠道投放。十几秒的投流版,用于短视频启动与引流,吸引大量受众讨论。整集可投放优酷等长视频平台或是通过视频号达成社群裂变与口碑沉淀。让看过的人,去影响“该看的人”。
此时短剧热度的衡量也要换一套尺子,不能只看播放量,可以看完播率、转发率、收藏率,也可看站外报道与政策引用,看热线咨询量、社群问答量的变化,还有从业者在其他社交媒体的真实短剧反馈。
最后回到那句老话,好内容,未必在所有平台都热。但好内容,一定能在对的平台被对的人看到。这类官方下场、专业性更强的短剧需要投放到人群更适配的渠道,获得更多观众,这才是不同类型短剧的不同“爆款逻辑”。
来源:让娱乐颖动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