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装剧的底线到底在哪?”——《赴山海》开播第四天,豆瓣短评区被一星刷屏,一条“现代饮料瓶滚进镜头”的动图在微博疯转十万次,连不追剧的路人都被惊动。
“古装剧的底线到底在哪?”——《赴山海》开播第四天,豆瓣短评区被一星刷屏,一条“现代饮料瓶滚进镜头”的动图在微博疯转十万次,连不追剧的路人都被惊动。
点开那几秒,塑料瓶子在青石板上滚得理直气壮,像在给观众打招呼。
再往后拉进度条,成毅袖口里掉出的小卡片疑似台词本,镜头切回来他还在认真念对白,弹幕瞬间炸成烟花:“哥,你拿的是剧本还是暗器?”
这些穿帮不是第一次出现。
去年《且试天下》被扒出路灯、电线,前年《与君初相识》里出现矿泉水瓶,观众已经练就火眼金睛。
区别在于,《赴山海》的失误密度高得离谱:第一集就集齐饮料瓶、飞镖跳剪、洞洞鞋三件套,像剧组在玩“找不同”彩蛋。
有人替任海涛喊冤,说他拍《莲花楼》时连屋檐雨滴的落点都要盯,这次翻车纯属“档期太赶”。
可对比同档期《狐妖小红娘月红篇》的置景,人家连灯笼纸的透光度都测过三遍。
时间紧不是借口,流程失控才是硬伤。
更尴尬的是配音。
成毅原声台词被嘲“含枣”,粉丝解释“现场收音环境差”,可隔壁《长相思》在横店天都用同期声。
说白了,剧组为了省后期配音钱,把演员推出去挡枪。
观众真正生气的,不是穿帮本身,而是“被糊弄感”。
当一部S+级项目连最基础的细节都懒得藏,就像花五星酒店的钱吃到预制菜,换谁不掀桌?
武侠剧的黄金时代早就过去,现在拼的是“诚意滤镜”。
《莲花楼》靠打戏真摔真打翻红,《少年歌行》用电影级分镜拉好感。
反观《赴山海》,穿书设定没玩出花,反而把“侠”字稀释成打卡拍照。
有人统计过,近三年播出的古装剧中,超过60%出现过现代物品穿帮,其中一半集中在仙侠、武侠题材。
原因很现实:绿幕拍太多,现场道具师成了“摆景工”,后期剪辑师日剪三集,谁还顾得上一只矿泉水瓶?
成毅这次确实冤。
他去年在《南风知我意》里原声台词进步明显,到了《赴山海》又被拖回解放前。
演员能决定演技,决定不了剧组用不用配音棚。
说到底,观众对武侠剧的要求一直没变:故事立住,打戏利落,细节别出戏。
当年TVB拍《射雕》,黄蓉啃的鸡腿是真卤味,郭靖穿的貂皮是旧毛衣改的,但没人觉得违和,因为精气神在。
《赴山海》的翻车给行业提了个醒:当热钱退潮,裸泳的永远是敷衍的那批。
下次开机前,导演不妨把手机锁进保险箱,先问问自己——如果连一瓶矿泉水都藏不住,凭什么让观众相信你的江湖?
来源:爱生活的百香果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