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比哪吒更“难产”,怎么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0 12:34 3

摘要:剧集方面,在近日举办的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上,电视剧《三体》导演杨磊透露,《三体:大史》将由原班人马打造,计划于明年年中开机。

过去的一周,虽未有重磅科幻影视项目上新,我却依然被一种强烈的“科幻氛围”所环绕。

剧集方面,在近日举办的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上,电视剧《三体》导演杨磊透露,《三体:大史》将由原班人马打造,计划于明年年中开机。

尽管具体细节尚未完全披露,这一消息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而在电影领域,灯塔研究院本月发布的《2025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指出,在针对暑期档观众的调研中,科幻成为观众的第一强需求类型,其次为历史和喜剧。

有意思的是,这种来自观众与行业的双重期待,其最好的体现与回响,我在刚刚落幕的宁波象山第二届北纬30°科幻电影周上,都清晰地感知到了。

北纬30°科幻电影周,是中国影协科幻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推出的科幻主题电影节展平台,打造了首个科幻IP孵化与青年导演培养的科幻电影创造营,并有影游展映、科幻主题沙龙、科幻大师班等活动。

作为全程参与本次活动的新媒体,我亲眼目睹了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科幻工作者围绕国产科幻影视所展开的多维探索,更进一步感受到了科幻这个类型的魅力和潜力。

比如,活动中有很多有趣又动人的细节。

《移魂都市》《我,机器人》的导演Alex Proyas 做客本届大师班。当他讲述一些电影幕后的故事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科幻迷兴奋但小声地附和——他对导演的那些经历如数家珍。

这或许正是科幻这一类型的独特之处,你恐怕很难想象一个喜剧片影迷会对一位大师如此虔诚。

科幻电影创造营终极路演上,一位导演在台上放完自己用AI做的短片,下台就被某位投资人拉走细聊了。

科幻题材仿佛有种天然的蛊惑性,这位导演更是将中国的传统武侠和驱邪文化带上了太空,给人一种前所未见的观感,自然能被人看好。

在这种独特的科幻氛围下,北纬30°科幻电影周与市场情绪形成了一种呼应,也成为了一个契机,使我们重新审视“科幻”话题。

01

“这次我们没了先发优势。”

就在杨磊宣布《三体:大史》将在明年开机的新闻评论区,有网友发出了这句哀叹。

在他们看来,对于《三体》这一IP的影视化改编,腾讯版和网飞版一直存在着“中国方案”和“海外书写”的竞争,腾讯版《三体》的上线时间早于网飞版,并在口碑上打败了后者。

但网飞版同样成绩不俗,平台一次性续订了后两季,并且已于本月宣布第二季开拍。这意味着,在腾讯版出来之前,我们要先看到海外讲述的《黑暗森林》(《三体》第二部)了。

明明在电影《流浪地球》和剧版《三体》问世之后,国产科幻影视在国人眼里已经完全步入了正轨,前者票房大爆,后者也实现了盈利,但为何如今的科幻项目还是陷入了难产呢?

比如,有《三体》前传之称的《球状闪电》影视改编权已被陈思诚收入囊中,但电影毫无下文,早已杀青的剧版《球状闪电》则是成了平台片单的吉祥物,年年登榜,却无上线迹象;

刘慈欣最期待的影视改编项目《梦之海》,由《河神》的导演田里执导筒,也早在两年前杀青。

同样陷入积压困境的,还有三年前杀青的《火星孤儿》。

而网络作家猫腻的《间客》,新锐科幻作家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很早就传出了影视化的消息,但改编难度过大,目测也会“难产”。

于是便出现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场面:

一方面,科幻大师Alex Proyas 在象山大师班上盛赞中国的科幻电影;

另一方面,他能说出的也只有一句:“《流浪地球2》,哇哦!”

所以行业所面临的现实是,国产科幻影视确实站起来了,但仍处在单点突破的阶段,还未迎来体系的成熟。

02

认识到国产科幻在单点突破和成熟体系之间的落差,便愈发感到这一类型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起码需要解决这么几个矛盾。

比如,现实发展和影视叙事之间的落差。

国产科幻正处在一个奇妙的节点上。一边是现实的中国在太空领域崛起,“天宫”巡游于星空,“嫦娥六号”取土于月背,“祝融”火星车在异星着陆,远古神话成为现实。

另一边,在中国的荧幕和屏幕上,科幻题材仍在蹒跚学步,市场也远未成熟。

从文化竞争的角度看,国家需要科幻题材来传递中国对未来的设想,正如科幻作家杨平前天在“从现实到科幻,中国太空叙事的未来”主题沙龙上所说:

现代社会的形态是由西方定义的,而中国不应该错失对未来的定义,要用更好的叙事去满足人们的想象。

不过,科幻一向被认为是一个小众类型,人们对刘慈欣以外的科幻作家认知有限,更遑论去了解那些科幻作品了。

在科幻电影创造营制作的短片中担任总制片人的张小北告诉我们,“中国科幻产业,仍是一个勉强成立的概念。尽管每年的科幻产业报告总能得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但若剥去游戏、文旅等项目,只谈论科幻文学、影视等核心内容。那我们的家底,其实仍薄。”

他认为,科幻产业还需要5-10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构建起来。这个过程中,科幻影视需要成长为流行化的关键载体,推动科幻从小众走向大众,培养出稳固的科幻消费者,尝试“科幻+”的类型融合,打造成熟的工业体系,开拓国内乃至国际市场。

“如此,才能解决项目难产的问题。说到底,现在的科幻影视正处于试错阶段,但它面对的又是一个容错率极低的环境,所以平台和制片公司才会极度谨慎。”

那如何尽可能降低科幻项目的风险呢?

Alex Proyas 在大师班上讲到了《移魂都市》的修改历程:电影剪完之后,制片公司会请一些观众参加试映,观看过程中但凡有不理解的地方,都会直接反馈给导演,而导演也必须一一进行修改,把故事讲得每个人都能看懂。

“这是一个将影片低幼化的过程。”Alex Proyas 说,所以很多电影都会分为公映版和导演剪辑版,前者服务大众,后者面向影迷。

这本是一个创作者的控诉,但从市场层面而言,或许正是国内科幻影视制作流程的缺陷。

或者说,行业存在这个机制,但形同虚设,执行并不到位。

目前影视行业都在要求从业者低下高傲的头颅,真正从观众的视角看问题,而科幻要从小众迈向大众,就必须补好这一课。

03

除了产业,行业还需在创作上摆脱一对矛盾。

一方面,中国科幻目前对大众影响最深的是“一个作者,两个IP”。

一个作者是指刘慈欣,两IP则是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和剧版《三体》,其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大众对中国科幻的认知。

刘慈欣信奉的是“要把科幻故事写得像新闻报道一样真实”;电影《流浪地球》系列体现的是“带着故土走向未来”的科幻思路;剧版《三体》则是现实主义手法拍科幻的典型代表。

这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方法论,他们以此将中国科幻带到了世界水平,避免了照搬西方视角的水土不服。

而行业想要将这个类型推至成熟,却不得不冲破大众的这类认知,尤其对于创作者来说,更要明白:中国科幻可以是这样,但不仅仅是这样。

它可以是科幻悬疑,也可以是科幻惊悚,甚至是科幻武侠。

唯有在创作上百花齐放,且各种理念都能得到一定的市场认可,才意味着这一类型真正走向了成熟。

04

说了这么多问题,并非是要唱衰科幻,而是因为我在北纬30°科幻电影周上,真切看到了一些问题的具体解决思路。

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构建了一个小型的科幻产业生态试验场。

比如,大师班请来了国外的科幻大师,由他讲述自己的科幻之路和好莱坞公司工作的具体思路,既在创作上带来了启发,也在实操上提供了具体的经验。

再比如,科幻电影训练营在终极路演中展示的几部短片,全部改编自国内知名科幻作家的小说。版权方将IP免费授权给训练营,既打通了科幻文学与影视的交流通道,也让几部短片在故事类型、美学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质。

受限于短片成本,去年的训练营学员拍摄超现实场景时,主要依赖土法炼钢;

而在今年,训练营就从开心麻花和某家视频平台处化缘,将《独行月球》和某部未上线科幻剧的道具拉到了象山,搭建了首批太空主题拍摄场景,为本届训练营短片的拍摄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拍摄条件。

据了解,除了升级拍摄硬件,科工委还将推动建立科学家与科幻影视导演之间的交流沟通,帮创作者了解前沿的科学知识;推动虚拟拍摄技术在训练营的落地和数字拍摄资产的丰富等。

《独行月球》的月球车

大师授课,文学提供IP,训练营孵化导演,科幻前辈提供拍摄条件的支持,最终的短片路演面向观众,观众提出改进意见,制片公司和平台在现场寻找有潜力的项目——这或许就是一个健康生态的基本雏形吧。

从这个角度来说,北纬30°科幻电影周和科幻电影训练营扎根的是当下,面向的是未来,与其说是为中国科幻影视培养人才,不如说是在蓄力,是要在今天播下科幻的种子,确保在国内的科幻浪潮真正来临时,行业不至于措手不及。

这并非妄想,去年从科幻电影训练营走出的短片《爱的小屋》,其长片已在推进中。

此外,据电影周上传出的消息,市面上的一众科幻片将在近两年密集登陆院线。

黄建新监制,章笛沙执导,黄渤、吴磊、高叶主演的《群星闪耀时》,讲述未来时空三名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离奇遭遇。

韩延执导,王鹤棣、宋茜主演的《星河入梦》,讲述近未来时空中,一场由“梦”引发的危机。

毕赣执导,易烊千玺、舒淇主演的《狂野时代》,也是一个关于梦的科幻故事。

此外,还有杨庆执导,雷佳音、马丽主演的《年夜“犯”》;张猛执导,朱亚文、小沈阳主演的《火星别动队》;赵大地执导,范丞丞、贾冰主演的《火星计划》;以及严艺之执导,王源、文淇主演的《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等等。

相信在这股科幻片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科幻终究会突破“只能依赖某个救世主般的项目”的窘境,而这个类型目前真实存在的矛盾和焦虑,也会在一部部的试验和实践中,一一找到答案。

【文/许心强】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