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初期,鲁南不仅有日本侵略者,还充斥着各种伪军和土匪。国民党的一些地方武装头目,打着“抗日”的旗号,实则鱼肉百姓,搜刮民财,甚至与日伪勾结,沦为侵略者的帮凶。
电视剧《生万物》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鲁南这片土地。剧中农民抗日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真实历史的一面镜子。
护粮战、拆炮楼、为保家园与日伪拼命,这些情节虽经艺术加工,却源于最真实的鲁南抗战史。
今天,我们就从几个真实的片段,聊聊这片土地上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
抗战初期,鲁南不仅有日本侵略者,还充斥着各种伪军和土匪。国民党的一些地方武装头目,打着“抗日”的旗号,实则鱼肉百姓,搜刮民财,甚至与日伪勾结,沦为侵略者的帮凶。
其中,刘桂堂就是一个典型。这个人曾是鲁南有名的土匪,因皮肤黝黑、排行老七,被称为“刘黑七”。抗战期间,他在日本人手下混了个“皇协军前进总司令”头衔,还同时挂着国民党的“新编第36师师长”名号,一边帮日军扫荡八路军根据地,一边欺压百姓,制造了无数惨案。
老百姓提起刘黑七,咬牙切齿,说他是“禽兽”“魔鬼”。就连哄孩子都用他来吓唬:“别哭了,刘黑七来了!”
1943年,这伙匪军终于被八路军彻底消灭。抱犊崮山区的老百姓敲锣打鼓庆祝,刘黑七的名字成了鲁南人心中的“恶之代名词”。
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在鲁南的抗战动员则完全不同。共产党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们终于能喘口气,还主动加入八路军,帮助抗战。
电视剧《生万物》中,农民铁头、封大脚的抗日经历,正是当时鲁南农民的缩影。他们目睹日伪抢粮杀人的暴行后,毅然选择跟随八路军,保家卫国。
在真实历史中,鲁南农民的抗日斗争更加壮烈。1941年,中共鲁南专署推行《减租减息条例》,不仅减轻了贫农的地租负担,还允许地主收取合理租金,既保护了佃农利益,也稳定了农村秩序。
与此同时,共产党还发动农民参加基层管理,成立农救会、抗日救国会等组织,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很多农民在这些组织里逐渐成长,后来成为民兵、游击队员,甚至八路军战士。他们既送情报、运物资,又直接参军参战,形成了一支“军民一体”的抗日力量。
1944年,鲁南地区的民兵队伍发展到4万多人,枪支增加了1万多支。靠着这些力量,鲁南根据地成为抗战中的重要堡垒。
鲁南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抗日力量,比如红枪会和大刀会。这些民间武装最初是为防匪保家而生,成员多是手持红缨枪或大刀的农民。可是,这些组织内部松散,迷信刀枪不入的“法术”,战斗力有限。
抗战初期,这些民间武装曾试图抗击日军,但效果不佳。后来,中共鲁南地方组织主动接触这些武装力量,争取他们加入抗日队伍。
经过不断整合,红枪会、大刀会最终被融入八路军的抗日体系,成为鲁南抗战的一部分力量。
抗战时期,鲁南农民日子有多苦?一句民谣可以说明一切:“穷人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如牛毛。”
当时,农民不仅要交一半的地租,还要为地主无偿种地、送礼,甚至借一斗粮还两斗三斗。加上高利贷和天灾,很多农民根本看不到活路。
中共领导的鲁南根据地通过减租减息,解决了这一顽疾。根据地规定:地租从50%降到37.5%,借贷利息大幅降低,还开展查租查息运动,确保政策落实。
通过这些措施,鲁南农民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抗日热情也被激发出来。很多农民主动参加抗日救国会、农救会,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抗战。
到抗战胜利前夕,鲁南地区90%的土地都实现了解放。
电视剧《生万物》用艺术手法呈现了鲁南农民的抗战记忆,但真实的历史更加震撼。
那些在硝烟弥漫的年代挺身而出的农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今天的和平生活打下了基础。他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更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