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阵地》从文化抗战这一视角塑造了活跃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形象。抗战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周恩来的直接指示下,李克农、夏衍等中共骨干南下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复刊《救亡日报》,广泛团结郭沫若、田汉、焦菊隐、巴金、徐悲鸿、丰子恺、柳亚子、陶行知、欧阳予
一部以文化抗战为主题的电视剧《阵地》正在央视播出,该剧全景还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文化抗战历程,用文艺的力量,高扬爱国主义,展现出抗战文艺的壮丽画卷。
《阵地》从文化抗战这一视角塑造了活跃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形象。抗战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周恩来的直接指示下,李克农、夏衍等中共骨干南下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复刊《救亡日报》,广泛团结郭沫若、田汉、焦菊隐、巴金、徐悲鸿、丰子恺、柳亚子、陶行知、欧阳予倩等百余位文化、教育、艺术界精英,以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开展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文化长城”。
《阵地》的第一集就将观众带入“九一八”事变的民族危亡之际,周恩来同志在李克农与安娥陪同下,在上海秘密会见夏衍,并宣布要在上海创办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纸——《救亡日报》,任命刚从日本归国的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总编辑,由两人共同扛起文化抗战旗帜,将报纸办成克敌制胜的舆论武器。在这份报纸上,不仅有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名流的文章,而且有任素宁这样的进步青年学生的文章。随着剧情的展开,该剧不仅从历史人物拉开文化抗战的序幕,而且从任素宁这个小角度切入,揭示侵略者的暴戾和残忍。
第三集,郭沫若带着一批爱国文化人来到桂林,和巴金、陶行知、夏衍相聚于这里,文化抗战运动在这里启幕。生死存亡时刻的小酒馆里,青年的朗诵是文化的力量,在铿锵的掌声中激发了人们抗战的热忱。
从艺术再现到历史再现,《阵地》的节奏和剧情丰富而不拖沓。文化抗战刚开始就遇到了难题,敌人的飞机天天轰炸,印刷厂被炸烂,连写文章的纸都难找。夏衍是个急性子,写文章行不通那就排戏剧,他带头把自己家房子改成了小剧场,演员不够就拉着文化人上台,连扫地阿姨都分到几句台词;有回特务要查封报社,李克农连夜安排人来转移稿件,自己留在办公室和特务周旋,硬是把重要文章都保住了;最让人揪心的是1944年敌人打到桂林,文化人们面临是撤走还是留下的问题,郭沫若说“笔杆子不能丢”,带着大家把印刷厂搬到山洞里,油灯下继续写文章;夏衍把重要手稿缝在棉衣里,准备转移到重庆,路上遇到轰炸,他死死护住棉衣,说这里面是“文化的火种”;他们在山洞里还演了最后一场戏,外面炮声隆隆,台上演员喊“保卫家国”,台下观众举着油灯呼应。
剧中既有周恩来、李克农等共产党人运筹帷幄、胸怀大局的沉着智慧,也有郭沫若、夏衍等人以《救亡日报》为阵地开展惊心动魄的舆论斗争,生动展现了任素宁、韩大勇等青年一代在战火中的成长与觉醒。该剧尤其注重对历史现场和文化细节的还原,比如夏衍话剧《一年间》在全国公演振奋国人的盛况、欧阳予倩改革桂剧排演《梁红玉》、陶行知在七星岩洞中坚持办教育、张曙谱曲殉国、茅盾在桂林完成名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历史真实事件,均在剧中得以艺术化呈现,构建出烽火岁月中文化人坚守理想、以文救国的集体群像。
演员方面,冯绍峰饰演的夏衍睿智沉稳、信仰坚定,李晨塑造的李克农智勇双全、善于情报保卫工作,徐璐饰演的任素宁从柔弱学生成长为战地记者,王丽坤出演的中共地下党员安娥缜密沉着、胸怀大爱,王劲松诠释的郭沫若极具文化大家风范,张博饰演的田汉激情澎湃、富有号召力——一众演员精准把握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形神兼备、演技交锋,共同奏响这部文化抗战的时代交响。此外,王乐君、郭广平、刘劲、于滨等演员的加盟出演,也为剧集增添更多看点。超强阵容共同再现那段文化精英云集、文艺创作喷薄的文化抗战峥嵘岁月。(张莹)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