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儿”突然敲门那天,褚韶华才意识到,亲情也能被标价,而且比仇人的刀更疼。
“女儿”突然敲门那天,褚韶华才意识到,亲情也能被标价,而且比仇人的刀更疼。
那天,周燕牵着个十几岁的女孩,眉眼像极十年前被陈二顺害死的萱萱。
褚韶华心里咯噔一下,理智说“不可能”,手却先一步把门敞开。
周燕没哭,只递上一张泛黄的照片,说孩子当年被救下,养在乡下,现在来认亲。
褚韶华信了七成,剩下三成被“万一”两个字压垮。
后面的事像雪崩。
周燕先开口要生活费,说孩子读书要钱;接着要铺面,说孩子将来要嫁妆;最后干脆把褚韶华签过的旧账簿递给田同道——那是当年她手刃陈二顺时留下的唯一证据。
一环扣一环,褚韶华退到监狱门口才看清:这不是认亲,是勒索的剧本。
老上海档案馆里,类似案子一抓一把。
1923年《申报》登过,苏州女商人林秀被堂兄以“替你尽孝”为由,三年搬空三家绸缎庄;1931年《新闻报》又记,宁波寡妇阿金被外甥女冒充亲生女儿骗走房契,最后跳黄浦江。
套路一模一样:先打感情牌,再亮软肋,最后用“你不帮我就是没良心”收尾。
最扎心的是,被骗的人不是傻子,只是不敢赌那百分之一的“万一”。
就像褚韶华,她杀陈二顺时眼都不眨,却在“女儿”面前一次次让步。
人对自己在乎的东西,永远硬不起来。
现在回头看,周燕的狠不在手段,而在精准。
她知道褚韶华不缺钱,缺的是“萱萱还活着”这个念想。
于是她把念想磨成刀,刀刀割在褚韶华最软的地方。
普通人也一样。
小区门口卖保健品的,专挑独居老人喊“爸妈”;微信里八百年不联系的亲戚,一开口就是“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
他们不是骗子多高明,是抓住了人不想做“恶人”的心理。
真想躲这种刀,办法其实土得掉牙:把“万一”换成“证据”。
褚韶华要是当年坚持验血,周燕的算盘就砸了一半。
现在也一样,亲戚借钱,先问用途再写借条;陌生人喊爸妈,先核实身份再掏钱包。
冷血三分钟,省心三十年。
说到底,血缘不是护身符,心软才是。
褚韶华输在太想补回那十年空缺的母爱,哪怕知道可能是假的,也舍不得推开。
人这辈子,最难的不是防外人,是防自己那颗“万一她真的是呢”的心。
来源:幸福豆浆d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