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彻底打破了文化人士对和平的憧憬,“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唯有挺身而出,投身反抗浪潮。
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彻底打破了文化人士对和平的憧憬,“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唯有挺身而出,投身反抗浪潮。
他们要么拿起武器奔赴前线杀敌,要么投身另一个没有硝烟却同样激烈的文化战场。
文化拥有凝聚民众意志、唤醒沉睡国人的力量,有时其穿透力甚至远超子弹。
继《归队》之后,央视一套与全网平台共同迎来了一部风格独特的抗战题材大剧《阵地》。
这部剧集由高希希担任导演,冯绍峰、李晨、王丽坤、徐璐担任领衔主演,王劲松与刘劲则以特别出演的身份加盟。
剧集刚开播,就创下了最高1.98%的收视率,同时收获了良好口碑,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01、历史背景与主创制作特色
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间的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时代背景,首次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化抗战历程搬上荧幕并重点展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克农与夏衍遵照周恩来和党中央的指示,前往桂林开展工作。他们在抗日战场的后方区域建立起八路军办事处,并推动《救亡日报》重新出版发行。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刚刚逝世不久,在他之后,中国文化界进入了一个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界精英多达百余位,其中包括郭沫若、田汉、焦菊隐、巴金、徐悲鸿、丰子恺、柳亚子、陶行知、欧阳予倩等文化、教育与艺术领域的杰出人士。
这些文化精英借助新闻报道、文学创作、戏剧表演、音乐创作、美术作品等多种形式,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战文化运动。
导演高希希此前曾执导过《历史的天空》《毛泽东》《大决战》等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他擅长把控宏大的历史场景与复杂的人物关系,其创作的作品既具备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又蕴含深厚的情感内涵。
编剧钱林森的代表作品有《大宋提刑官》《长沙保卫战》,他在创作中善于兼顾历史的真实性与戏剧情节的张力。
剧组为还原历史场景,前往桂林进行实地取景,并依照历史原貌重建了当年的《救亡日报》编辑部、广西艺术馆等历史建筑。
02、主要角色及演员分析
夏衍(冯绍峰饰)
夏衍是中国现代文学、电影与戏剧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创始人与组织者。在剧中,他担任《救亡日报》的总编辑一职。
冯绍峰在演绎这一角色时,既展现出文人的儒雅气质,又传递出战士的果敢精神,精准呈现了文化人特有的风骨。
李克农(李晨饰)
李克农素有“中共特工王”的美誉,主要负责保护党中央核心成员与重要领导人的安全,在剧中他的身份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主任。
李晨自身具备军人经历与硬汉气质,这为他塑造这位智勇双全的传奇人物提供了助力,赋予了角色全新的解读角度。
安娥(王丽坤饰)
安娥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界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名人,还被称作“第一红色女特工”。在剧中,她承担着连接文化界名人与党组织的重要角色。
王丽坤在演绎时,将自身温婉的气质与英气的特质相融合,生动展现了这位女作家在文化抗战中作出的特殊贡献。
任素宁(徐璐饰)
任素宁是剧中虚构的角色,她是一名怀有爱国情怀的女大学生,同时也是文学爱好者,并且有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特殊身份。
她亲身经历了苦难与血泪,用笔记录下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残暴行径,凭借自身经历与文字,有力驳斥了日军的谎言。
在徐璐的演绎下,这个角色看似外表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成为抗战时期以笔墨为武器的典型代表。
郭沫若(王劲松饰)
抗战时期的郭沫若,既是坚定的爱国者,也是杰出的文化战士与优秀的组织者。
剧中提到,他曾因发表批判蒋介石的文章,被迫流亡日本长达10年,回国后接受周恩来的邀请,出任《救亡日报》社长。
王劲松自身儒雅斯文的形象与气质,与郭沫若作为知识分子的状态高度契合,为角色塑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周恩来(刘劲饰)
作为党的代表,周恩来全程参与了《救亡日报》从筹备到发行的整个过程。在剧中,他负责向文化界传递党中央的思想理念与指示精神。
刘劲是目前影视圈中饰演周恩来次数最多的演员,他塑造的周恩来形象,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神韵,都十分贴合原型。
03、前两集核心剧情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故事线
剧集开篇以两场“归来”场景展开叙事。
夏衍归来后,在安娥的安排下与李克农会面,会面过程中意外见到了周恩来——两人此前虽未谋面,却早已彼此熟知。
周恩来在会面中宣布了党中央决定创办《救亡日报》的消息,并任命夏衍担任报社主编。
与此同时,在日本流亡10年的郭沫若乘坐船只回到祖国,夏衍与安娥前往码头迎接。
面对国民政府此前发布的通缉令,郭沫若态度坦然地表示:“我本是炎黄子孙,如今只是回到自己的家,没什么可害怕的。”
《救亡日报》在上海创办前后,恰逢淞沪会战爆发。
随着抗战局势不断变化,中国大半领土先后被日军占领,夏衍与郭沫若先是辗转前往广州,之后又抵达武汉。
最终,按照周恩来的指示,以夏衍、李克农为核心,带领两支队伍前往抗战大后方桂林,着手构建文化抗战的坚固阵地。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主线之外,剧集还加入了一条以个人艺术创作经历为主的故事线。
任素宁作为一名爱国女大学生,曾在《救亡日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过文章。
南京沦陷后,她亲眼目睹父母倒在日军的枪口之下,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惨剧,最终侥幸从这场人间地狱中逃脱。
在逃亡途中,她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血泪经历,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写下了数万字的文稿。
然而,出版社却以“时机不合适”为由委婉拒绝发表她的文稿,这一经历也为她后续的成长与抗争埋下了伏笔。
04、剧作价值与现实意义
《阵地》打破了传统抗战剧的叙事模式,采用多线索并行、群像式叙事的手法进行创作。
通过二十多位历史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文化界人士与广大民众共同参与抗战文化运动的历史图景。
剧集着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提出的具有长远眼光的文化战略,同时揭示出文化阵地与正面战场同等重要的核心观点。
剧中以“以笔墨为刀枪、以文心筑长城”的创作理念为核心,深刻诠释了文化力量如何成为唤醒民众意识、凝聚民族意志、抵抗外来侵略的重要武器。
文化阵地必须由我们主动占领,否则报纸等舆论平台就会被日军美化侵略的谎言、或是周佛海等汉奸宣扬的“投降论调”所充斥。
文化人士以创办报刊为主要阵地,用尖锐犀利的文字揭露日军的残暴行径,唤醒民众投身抗战的坚定决心。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当下,日本政府依旧没有对当年的侵略战争进行深刻反思,例如日本右翼势力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甚至指责中国方面夸大、捏造历史。
由此可见,文化阵地的争夺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主动出击,牢牢守住这一重要阵地。
后记
《阵地》将个体命运与历史发展的洪流紧密交织,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融入了爱国女大学生的个人遭遇,让“家国一体”的理念得到了真实体现。
通过这部剧集,我们得以看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群手无寸铁的文化人士,如何凭借手中的笔杆坚守文化阵地,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这部剧集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当代观众重新认识到文化阵地的重要性,铭记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来源:副本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