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重现桂林抗战时期的烽火课堂 从电视剧《阵地》镜头里回望岩洞教育的峥嵘岁月

西瓜影视 电视剧资讯 2025-09-19 12:42 2

摘要:近期,电视剧《阵地》在央视热播引发广泛关注。其实在开播之前,《阵地》预告片就已吸引不少观众的目光。在预告片中,一幕岩洞教育的画面,吸引了很多桂林人的注意,唤醒了一段深藏于这座城市喀斯特岩洞中的壮丽教育史诗。

近期,电视剧《阵地》在央视热播引发广泛关注。其实在开播之前,《阵地》预告片就已吸引不少观众的目光。在预告片中,一幕岩洞教育的画面,吸引了很多桂林人的注意,唤醒了一段深藏于这座城市喀斯特岩洞中的壮丽教育史诗。

在被誉为“抗战文化城”的桂林,岩洞不仅曾是躲避轰炸的避难所,更成为延续文明火种、传播抗战信念的“天然课堂”。当警报声一次次响起,知识的光芒却未曾熄灭,反而在幽深的岩洞中愈发明亮。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内展出的油画,描绘的是新安旅行团“岩洞教育”的场景

教育家陶行知的提议开启桂林岩洞教育

1938年11月的桂林,日军的空袭警报成了桂林的“日常背景音”。11月30日清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正在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发表演讲,刺耳的警报声突然响起,他随众人躲进雉山岩。在岩洞内,陶行知意外发现,躲避空袭的老百姓挤满了山洞,从警报拉响到解除,大家往往有长达数小时的时间,只能在焦虑中等待。而当时,桂林本地及外省来的知识分子约有一万人,这股庞大的知识力量与老百姓的“空闲时间”、岩洞的“天然空间”,在陶行知的脑海中碰撞出了教育的火花。

当年写在桂林岩洞里的标语

随后,陶行知向广西当局口头提出岩洞教育建议。在当局的敦促下,他撰写了约两千字的《岩洞教育的建议》,并于1938年12月8日在《广西日报》发表。在建议中,他明确指出桂林岩洞“不但是天然的防空壕,而且是天然的民众校舍”,提出“每一个大山洞为一战时民众学校”,组织“桂林战时普及教育团”,动员知识分子担任义务教师。他将这一构想总结为“三美具备”:大自然赐予的现成课堂、老百姓躲避空袭的现成时间、知识分子的现成贡献。

广西当局对这一建议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广西省会战时民众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战教会”),由教育厅厅长邱昌渭亲任常委,全面主持岩洞教育工作。邱昌渭认为,岩洞教育“不仅是适应环境之新教育的试验,更是整个成人教育运动的开始”,将其纳入广西国民教育体系,计划从桂林推广至全省。而陶行知并未止步于此,他又撰写《桂林战时民众教育工作人员须知》,系统回答了11个核心问题,为岩洞教育的落地提供了清晰指引,其中“把白费的五十万小时夺回来”的呼吁,更是点燃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热情。

桂林岩壁间回荡着读书声

在战教会的统筹与各界力量的参与下,桂林的岩洞很快焕发出别样的生机。1939年2月28日,《新华日报》在《在桂林的岩洞》一文中,生动描绘了七星岩的教育场景:洞外墙上“岩洞就是学校”“警报是我们的上课钟”的标语格外醒目,洞口挂着最新报纸,地上整洁如新;洞内,几十张抗战主题画片吸引着民众驻足,一个小兵用竹棒指着画片,用脆嫩的嗓音讲解抗战形势,听众凝神静听,掌声在岩洞里回荡。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1938年年底,作家谷斯范参观七星后岩,记录下鲜活的细节:生活教育社的女教师站在岩石上,用北平音演唱《郝梦麟军长殉国》的大鼓词,听众脸色紧张,有人甚至感动落泪;岩洞内的救亡书报室里,老百姓自由借阅书籍,石壁上悬挂的《太行山游击队》《我军机械化部队出动》等地图与摄影作品,让民众直观感受到抗战力量;新安旅行团的小团员们,平均年龄仅十二三岁,却像“笃信的清教徒”般,教妇女和孩子唱爱国歌、识汉字,当60多岁的老人用不清的舌音读出“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时,小团员们的掌声让整个岩洞充满暖意。

岩洞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务实,涵盖军事政治报告、抗战故事、空袭常识、科学常识、文字训练等多个方面,还创新性地引入无线电播音和电影放映。通过无线电,民众能实时了解敌机动向;而《火中的西班牙》《夏伯阳》《战地写真》等影片的播放,让大家看到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斗争,坚定了抗战信心。月牙洞的场景更是令人动容:二十几个小学生在石缝滴水的岩洞内上课,两位穿军装的女教师授课,悠扬的风琴声从洞内飘出,与洞外的风声、远处的轰炸声形成奇妙的交织。当时流传的《岩洞教育歌》更是唱出了这种特殊教育的力量:“空袭警报,变成了上课钟,最好的教材,就是日本惨无人道的轰炸机……”

遗存标语和纪念馆展品 至今讲述着那段故事

《阵地》取景七星岩,图为七星岩内真实画面(七星景区供图)

桂林岩洞教育的蓬勃开展,离不开众多文教机构与团体的同心协力。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有20多个岩洞参与其中,包括七星岩、雉山岩、看牛岩、百岩山岩洞等,每个岩洞都有相对固定的负责机构,形成了一张覆盖广泛的教育网络。生活教育社作为陶行知发起的机构,承担七星后岩的教育工作,其社员中不少是中共党员,始终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从无锡迁来的江苏教育学院负责七星前岩及周边岩洞,将学校教育与战时需求紧密结合;中华职业教育社、国防艺术社、成达师范学校、华中大学等机构也纷纷响应,分别负责不同岩洞的教育任务。

七星景区曾公岩内留存的“敌人在轰炸 我们在上课”标语。(七星景区供图)

在这些参与力量中,新安旅行团的贡献尤为突出。这个由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学生组成的团体,1938年11月抵达桂林后,便与生活教育社共同组建“岩洞教育服务团”,将团部迁至庆林观,以七星后岩为基地开展工作。他们在岩壁上用牛皮胶水拌红土写下“敌人在轰炸 我们在上课”“岩洞是我们的好课堂”等巨幅标语,自编自唱《岩洞教育歌》,歌词“知识好比大炸弹,帮助我们打胜仗”传遍桂林的大街小巷。1939年2月,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介绍,苏联《消息报》记者卡尔曼来到七星后岩,将新安旅行团的教育活动拍摄成新闻片,加在苏联儿童故事片《小英雄》前向世界放映,让桂林岩洞教育成为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的一个独特场景。

如今,80多年过去,桂林众多岩洞教育场所旧址仍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探寻。七星景区普陀山曾公岩的岩壁上,当年的标语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炽热的心情。而在位于解放桥南漓江歌剧院边上的新安旅行团桂林驻地旧址纪念墙,左侧碑刻竖向镌刻“新安旅行团桂林驻地旧址”,右侧是一幅黑白人物群像浮雕,刻画了多位面带笑容的少年人物形象,他们的着装和神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生动地再现了新安旅行团成员充满朝气、投身革命宣传工作的精神风貌,仿佛将那段热血澎湃的历史场景凝固于石上。

除了实地留存的印记,记者日前还分别走访了位于叠彩区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和临桂区的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二楼“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展区,新安旅行团岩洞教育场景油画直观明了,画面以仿真岩洞为空间载体,岩石的粗糙质感与洞穴的幽暗氛围,真实复刻了抗战时期特殊的活动环境。岩洞深处的油画主体中,一位宣讲者站在写有“团结起来 一致抗日”的黑板前激昂演说,周围聚集着众多不同身份的听众,有穿着朴素的民众,也有身着制服的战士,他们或专注聆听,或神情凝重,生动展现出当时民众对团结抗日理念的热切关注。油画旁则陈列着当年新安旅行团在桂林的珍贵照片,以及报纸对桂林岩洞教育的相关报道等资料。

在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二楼“名士荟萃 文化抗战”展区的“岩洞教育”复原区,悠扬而坚定的《岩洞教育歌》背景音乐在耳边回荡,“岩洞作课堂,烽火伴书声”直抵人心。斑驳岩壁上,用白漆书写的“岩洞就是学校,警报就是我们的上课钟,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标语格外醒目。旁边的师生授课场景复原非常生动:孩子们专注聆听老师讲解,还原了抗战时期桂林师生在敌人轰炸间隙,于岩洞中坚持办学、守护文化火种的感人画面。

电视剧《阵地》中的相关镜头,唤醒了人们对这段特殊教育历史的记忆。桂林岩洞教育不仅是抗战时期的教育应急之举,更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在绝境中坚守使命、以知识为武器的精神象征。这份“烽火映初心”的教育情怀,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

来源|桂林晚报 记者刘琪 除署名外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桂林日报社全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