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底线》里的“审判委员会”,很多人可能既熟悉又陌生,这个总在剧情里被法官们反复提及的机构,到底是干啥的?其实它是法院里的“业务大脑”,负责拍板重大案件、总结审判经验。
提到《底线》里的“审判委员会”,很多人可能既熟悉又陌生,这个总在剧情里被法官们反复提及的机构,到底是干啥的?其实它是法院里的“业务大脑”,负责拍板重大案件、总结审判经验。
我国的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专门负责审理各类案件,和政府、监察委、检察院并称为“一府一委两院”,都由同级人大产生,接受人大监督。
法院体系像金字塔一样分层:最顶层是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往下是省级高级人民法院(如省高院)、市级中级人民法院(如市中院)、基层人民法院(如区/县法院);此外还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等专门法院,处理特定领域的案件。
一般政府机关会有两套领导班子,一个是党组,包括书记、副书记、党组成员等;一个行政机关,比如局长、副局长等等。
法院的运作远不止“审理案件”这么简单,它内部有三套关键的领导机构,除了党组和行政班子之外,还有一个是就是常被《底线》等影视剧频繁提及的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就是法院决定案件处理的最高审判组织,是审判业务方面的决策机构,指导和监督全院的审判工作。
审判委员会是法院业务层面的集体决策机构,也即法院的“业务决策中枢”,相当于法院的“审判智囊团+最高参谋部”。它的核心职能有三个:一是总结审判经验(比如梳理某类案件的共性问题,形成指导性意见);二是讨论决定重大案件(比如案情复杂、社会影响大的案件);三是决策审判工作的重大事项(比如审判流程改革、司法解释建议等)。
但要注意的是,审判委员会和法院的另外两套领导机构(党组、行政班子)分工不同,就像“三驾马车”各管一摊。
法院党组,是法院的“核心指挥部”,负责“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对法院的“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事项有最终决定权。党组成员通常包括院长(党组书记)、副院长、政治部主任、纪检组长等,一般5-9人。
行政班子,是法院的“大管家”,负责日常行政事务(比如文件流转、会议组织、后勤保障、财务收支等)。班子成员主要是院长、副院长、政治部主任,人数3-7人。
审判委员会,是法院的“审判业务总顾问”,专注管“业务”,只讨论和审判相关的事,从总结办案经验到拍板疑难案件,都是它的职责范围。
审判委员会的成员叫“审判委员会委员”,但这不是行政领导职务,而是一个“业务岗位”。换句话说,委员不是官衔,而是“业务标签”。他们的级别由本身担任的行政职务决定,不同法院的委员级别差异挺大。
以市中级法院为例,审委会委员的构成和级别大体如下。
院长(党组书记)。市中级法院院长是副厅级职务(和市监察委主任、市检察长平级),由市人大选举产生,是法院的“一把手”。
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一般是正处级,协助院长主持日常工作,是法院的“二把手”。
普通副院长。一般都是副处级,个别资历深的可享受正处级待遇,分管审判、执行等具体业务。
审委会专职委员。通常也是副处级,地位高于普通审判庭庭长,属于院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协助副院长分管某类审判工作(比如刑事、民事),很多副院长都是从专职委员晋升而来。
审判庭庭长。普通审委会委员多为正科级,是各审判庭(如刑庭、民庭)的负责人,进入审委会后,在院内话语权更大,晋升机会也更多。
简单来说,审判委员会的委员们,既是各自审判领域的“顶梁柱”,也是法院最高审判组织的“智囊”,他们的存在让法院的审判工作更专业、更规范。
以后看到法官们讨论重大案件时提到“上审委会”,也就明白这个机构的意义了。
来源:南都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