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工期省镜头?《赴山海》3亿投资成谜 ,观众追问钱花哪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9 10:17 1

摘要:终于懂了它为啥高开低走了,不是服化道不用心,也不是剧情没逻辑,而是镜头太“偷懒”,单调到把观众的期待一点点磨没了。

最近追《赴山海》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剧中的特写镜头少的可怜!几乎都是中景拍摄完成。

终于懂了它为啥高开低走了,不是服化道不用心,也不是剧情没逻辑,而是镜头太“偷懒”,单调到把观众的期待一点点磨没了。

这部开播前靠着“实景拍摄+非遗服饰”的噱头吸足了眼球。

腾讯视频预约量破300万,开播首日播放量冲上榜首,弹幕里全是“服化道封神”“每一帧都像古画”的夸赞。

可才播到第8集,风向就变了:“看主角爬山像看监控”“哭戏只有中景,根本看不出难过”的吐槽越来越多,到第15集“镜头单一”直接冲上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2.3亿,豆瓣热评前10条里有6条都在说镜头问题。

说它镜头单一,不是随便扣帽子,而是有实打实的细节撑着。

观众的吐槽集中在镜头语言的贫乏上。

沙漠决战戏全程用远景拍摄,演员动作像木偶戏;文戏对话全是中景正反打,重要情绪转折连个特写都没有。

有观众统计,前八集近百场戏中,超过七成使用固定机位,推拉摇移等基础运镜寥寥无几,"看完整集像翻完一本静态漫画",几乎都是固定机位拍摄!

固定机位就是镜头架在那不动,把演员从头顶到膝盖框进去,既不远也不近。

对比同类型的《少年歌行》就更明显了。同样是古风剧,《少年歌行》里特写占比35%,运动镜头(跟拍、摇镜)占18%

大师兄李欣泽下线那场戏,即使坐在草亭子喝酒,这样一个动作,也运用了远,中,近,特写等多种镜头,层次感一下就出来了。

而《赴山海》的特写只有12%,运动镜头更是少到5%,大部分时间都像在“摆拍”:演员站好位置,镜头对准,说完台词就切下一场,连个推近拉远的变化都没有。

为啥会这样?片方后来在采访里含糊说“追求写实风格”,可观众不买账——写实不等于单调,《山海情》够写实吧?

德福在戈壁滩种蘑菇,镜头会拍他裂口子的手,拍蘑菇冒头的特写,也会摇镜头拍一望无际的戈壁,哪会全程用中景凑数。

倒是听业内人说《赴山海》原定6个月拍摄周期,后来压缩到4个月,为了赶进度,导演干脆让摄影组“少换镜头、少挪机器”,固定中景拍得最快,一条过了就不用返工,等于用“省时间”牺牲了镜头质感。

这就说得通了,为啥演员演技在线,剧集却是如此粗制滥造。

摄影组偷工减料,导致镜头单一,削弱视觉感受,导演把关不严,演员表情不到位,剪辑组不认真,多次出现穿帮镜头。制作团队就像是业余的!

相比《少年歌行》,没有大咖的加持,依然能在当下火出圈是有原因的!

这么一对比就觉得《赴山海》全是敷衍的态度!真是太糟蹋这部剧了!

其实观众不是苛刻,大家愿意为好的服化道买单,更愿意为用心的镜头语言买单——毕竟看剧是“用眼睛感受”,镜头就像导演的嘴,你不通过镜头把情绪、细节说清楚,再好的故事也传不到观众心里。

《赴山海》的问题,说到底不是“不会拍”,而是“懒得拍”。它忘了镜头才是连接故事和观众的桥。

要是当初别赶工期,多花点时间设计镜头——雪山用跟拍,哭戏给特写,冲突戏多切几个角度,哪怕多花半个月,也不会落得“浪费好题材”的评价。

你们觉得这部剧的问题出在哪儿呢?

来源:橙子向前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