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扑街背后:新武侠为何频频翻车,观众不买账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9 10:28 1

摘要:这部剧改编自温瑞安的经典武侠小说《神州奇侠》,原著讲的是一个充满家国情怀和江湖恩怨的传统武侠故事。但剧版做了大改,加入了一个“穿书+系统”的设定——一个现代写网文的男主穿越进小说,变成了原著中的侠客萧秋水,为了回到现实世界,他必须成为武林盟主。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新武侠剧《赴山海》,上线一周就从“爆款预定”变成了“翻车现场”。

它的配置看上去确实很强:S+级投资、爆款制作班底、顶流主演成毅、经典武侠IP改编……怎么看都是又一部《莲花楼》级别的大剧。

但现实是,首播热度冲上了猫眼、云合等多个榜单的第一名,第二天热度就开始下滑,口碑也迅速崩盘。播放数据横盘,观众口碑更是一路崩。

这部剧改编自温瑞安的经典武侠小说《神州奇侠》,原著讲的是一个充满家国情怀和江湖恩怨的传统武侠故事。但剧版做了大改,加入了一个“穿书+系统”的设定——一个现代写网文的男主穿越进小说,变成了原著中的侠客萧秋水,为了回到现实世界,他必须成为武林盟主。

听上去挺新颖对吧?PPT策划门派斗争、KPI考核管理门派……武侠剧里加点职场轻喜剧的味道,看似挺有趣。但问题也出在这:观众不是没见过穿书设定,但你把它放在一个原本讲侠义、讲江湖的武侠IP里,就容易变得四不像。

轻喜剧的感觉没做到位,武侠的精气神又给消解了。原来那种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氛围没了,变成了系统逼着主角打怪升级。观众看得尴尬又出戏,觉得既不像传统武侠,也不像现代轻喜剧,最终就成了一部“四不像”的剧集。

其实《赴山海》的翻车,不是一个孤例。自从《莲花楼》借着“悬疑探案+武侠”的新路子火了之后,国产剧市场上开始扎堆推出所谓的“新武侠”剧。

比如导演任海涛的《七夜雪》、腾讯改编的《金庸武侠世界》系列,还有“少年歌行”宇宙的《少年白马醉春风》等等。

这些剧的共同点是:都试图在传统武侠基础上加点“新东西”——女频审美、轻喜风格、穿书系统、游戏设定……看上去很潮,但观众不买账。原因很简单:你可以创新,但不能把“侠”给弄丢了。

就像《七夜雪》,剧情重心放在男女主的感情线上,江湖设定和门派体系却几乎没有,打着武侠的旗号,拍出来却像一部古偶言情剧。《少年白马醉春风》也被吐槽“江湖感太弱”,缺少武侠该有的气质。

《赴山海》也是一样,它的问题不是改编,而是改得太“现代感”了。当系统任务代替了主角的内心驱动力,当KPI管理替代了江湖恩仇,这种“现代人演古代人”的感觉就让观众很难入戏。

本质上,“武侠+”不是万能钥匙,不能只顾着加“+”,反而把“武侠”给稀释了。侠义精神、江湖气魄才是武侠剧的根。没有了这些,再多的创新也只是表面文章。

其实,《赴山海》并不是一部完全失败的剧。如果它没有打着“新武侠复兴之作”的旗号,而是老老实实当一部“轻喜穿书剧”,可能观众的期待值不会那么高,失望也不会那么大。

它确实有一些新意,比如系统设定、职场化管理门派、现代人视角重新解构江湖……这些设定在其他类型的剧里可能是加分项。但问题是,它放错了地方。

观众是带着看武侠的心情来的,结果你给我上了个打卡升级、完成任务的“网游”。原著里的家国情怀、英雄气概被系统任务代替,原本热血沸腾的江湖现在成了游戏副本,观众当然会觉得“被欺骗了”。

归根结底,拍新武侠不是不能创新,但创新不能脱离核心。侠义精神、江湖气质才是武侠剧最宝贵的内核。

新武侠要走得更远,创作者们需要明白一点:不是把现代元素往里套就是“新”,而是要在尊重原著精神、传承武侠本质的前提下,找到与当代观众共鸣的讲述方式。《莲花楼》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在悬疑中保留了侠气;而《赴山海》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在创新中丢了魂。

结语:

观众不是拒绝新武侠,而是拒绝那些“只新不侠”的武侠剧。与其追求形式上的“新”,不如回归内容上的“真”。真正的爆款,从来不是靠标签堆出来的,而是在创新中守住核心,在变化中传承精神。

来源:墨兰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