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5年12月1日,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我党要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
1925年12月1日,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我党要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
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在这“三座大山”的排序中,以推翻美、英、法、德、意、日等多个帝国主义的压迫为首要责任。
推翻封建主义这座大山,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废除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封建枷锁)和推翻以土豪劣绅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领袖认为,地主也分开明士绅和土豪劣绅。
1935年12月17日,中央红军在付出巨大牺牲后刚刚到达陕北根据地之后的两个月,就紧急召开了瓦窑堡会议。
昨晚央视一套推出的抗战剧《阵地》就高度还原了毛主席提出的当前三个任务。
一是迅速扩大红军队伍,准备与日寇展开正面作战(中央红军仅剩下7000人,陕北红军不足1万人,力量太弱)。
二是把“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
三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民族资产阶级,把地主买办阶级中的一部分力量也联合起来(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
请你重点看第三条,它与本文的主题有关。
什么叫“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把以前准备要推翻的敌人(地主买办阶级)中的一部分力量也要联合起来。
这一部分要联合的力量,就包括开明地主。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要在1935年年底制定这样的任务?又为啥要把以前的一部分敌人作为联合的对象?
道理很简单,面对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的狼子野心,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哪怕是国共打的你死我活,在民族危亡时刻也应该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好了,有了上述铺垫,咱们回到主题。
最近,一部年代史诗级作品《生万物》登上了央视八套三年以来最高收视率的榜单。
不过,该剧播完之后却在网上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主要是批评该剧立场有问题,说它替地主阶级洗白,把一部分穷人拍成了好吃懒做,甚至是无恶不作。
比如封腻味父子,封二领着土匪屠村,封腻味长大后又领着小鬼子屠村。
这种观点还认为,剧中对地主宁学祥、费左氏的塑造太正面,没有一个剧情是体现地主阶级的无恶不作、欺男霸女,这就是在颠覆以往的对立面形象。
面对这种质疑和批评,我再次把剧中关于宁学祥和费左氏的有关剧情回忆了一遍,总体感觉是没有问题啊。
宁学祥,贪恋土地,特别抠门,他爱财如命,就连闺女被土匪劫持走也不相救;他爱耍小聪明,用灌酒的小技俩骗取了封四的几亩口粮田。
费左氏,恪守礼法,一生守寡。她身上也有封建社会传统妇女的闪光点,长嫂如母,为人善良,含辛茹苦,亲自抚养小叔子费文典长大,让他读书识字。
同时,费左氏视贞洁贞操如性命,视传宗接代如天命,她头戴封建枷锁,固守着封建礼教,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三从四德”,最终也成了可怜的封建宗法的牺牲品。
难道说,这两个人物身上没有封建地主的影子吗?哪里塑造的有问题?难道非要把这个群体全部塑造成无恶不作的南霸天、周扒皮、黄世仁才是历史的真相吗?
如果说,该剧把宁学祥、费左氏没有塑造的那么坏就是立场有问题,请问最近爆火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归队》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这部剧中的抗联战士田小贵,就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
他在哈尔滨读大学期间接受了来自北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于是就带领学生以上街游行的方式抗议小鬼子的侵略,再后来又弃笔从戎加入到抗联队伍之中。
再看他的地主老爹,在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可怜,中年丧妻,唯一的儿子田小贵又常年在刀尖上行走,因此他爹每次看到小贵平安回家都会偷偷抹眼泪。
这时候,他这个地主老爹像不像普通人家一个思儿心切、牵挂儿子安危的父亲?你从他身上能找到半点“恶霸地主”的影子吗?为啥没有人喷《归队》的立场有问题?
还有,当年的东北还出过一个“满门忠烈”的大地主,他就是吉林敦化“一门八烈士”的开明士绅戴洪昌,他和自己的六个儿子与小鬼子血战到底,全部壮烈殉国。
戴洪昌家有良田6000亩,宁学祥才700亩。
咱们回到本文主题。
良心剧!《我们的河山》给一群地主唱赞歌为啥没人喷?有三个原因:
昨天晚上,《我们的河山》在观众的一片赞誉声中落下帷幕。
如果你看剧足够仔细,就会发现这部剧中出现了一大群地主和地主的孩子在家国仇恨面前选择了民族大义,有的捐献家产,有的深入虎穴,有的血染疆场。
比如,在崮城县担任警备团团长的张治平就是县委书记庄埼风安插的我党卧底,他在完成任务之后壮烈牺牲。
张治平就出生在地主家庭,他父亲就是崮城县张家庄的地主。
比如,吕英和父亲吕世才都是抗日英雄,作为吕家寨村长的吕世才一边捐出家产,一边带领全村百姓多次和小鬼子血战到底。
而吕英嫁给张治平之后,深入虎穴卧底,丈夫张治平牺牲后,她抛下三个年幼的孩子继续和鬼子浴血奋战。
如果我没有记错,吕世才就是吕家寨最大的地主,但他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开明士绅。
再比如,剧中女一号王彧是大王庄地主王向佛的女儿,符花是王向佛的小老婆,她们在王向佛死后联起手来把全部家产5万大洋都捐给了抗日工作。
王彧当上了区长,而符花为了掩护乡亲们却跳崖牺牲了。
咱们可以统计一下,剧中的女一号王彧、女三号吕英、女四号符花,以及男二号张治平、男三号吕世才……
是不是可以称之为“一群地主在抗日?”
如果说,某些人指责《生万物》是在洗白成立的话,那么《我们的河山》是不是在给一群人唱赞歌?
但是,截至目前,没有人说《归队》和《我们的河山》立场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归纳了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拍摄手法不同,张治平、吕世才、王彧等人的地主家庭身份被淡化了。
在国恨家仇面前,在痛宰小鬼子的民族大义面前,这些人的出身被忽略了,剧中也很少提及这些人的出身问题。
当然,也包括《归队》中的田小贵,他父亲每次出场就是个思儿心切的慈父形象,好多观众都忘了他父亲是个大地主了。
第二个原因:在《生万物》中你看不到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比如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代感比较模糊。
因此,观众更注意每个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对地主和穷人的塑造要求更高,所以就容易出现“拿着放大镜”找问题的观众,只要不符合内心对于地主形象的认知就开喷。
第三个原因:《我们的河山》这部剧的精神内核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日。
这一点完全符合毛主席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的第三点“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把地主买办阶级的一部分力量也联合起来”。
因此,观众看这部剧时有广泛共识:不管你是什么人,什么阶级,什么身份,只要你是个中国人,只要你敢于拿起刀枪和小鬼子血战到底,你就是英雄好汉。
可是,《生万物》这部剧讲的是农民和农村在时代洪流下的变迁史,模糊了大时代背景下的大事件,这就让观众把注意力聚焦在人物的身份特质上。
小编认为,封建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被打倒;土地私有制是出现地主阶层的根源,坏的是私有制,而不是某个群体,或者某个人。
小编还认为,在土地革命中被镇压和枪决的地主是少数,罪大恶极、草菅人命的地主也是少数,这些地主应该被彻底打倒,应该把他们的家产全部没收。
我认为,大多数地主,在土地革命中都能主动配合政府,愿意把自己的土地无偿交出来,然后由政府再次平均分配土地,这种地主只要不是民愤极大都予以赦免了。
因此,像《生万物》中这样塑造地主形象没有问题,毕竟像南霸天、黄世仁那样的地主也是少数。
再说了,我要说《半夜鸡叫》的故事未必是真的,会不会被这些人给直接骂死啊?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