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吕芳最疼的干儿子,办事利落,对吕芳忠心耿耿,连嘉靖都夸他“会来事”。
看《大明王朝1566》时,总有人替杨金水抱不平。
他是吕芳最疼的干儿子,办事利落,对吕芳忠心耿耿,连嘉靖都夸他“会来事”。
可吕芳把陈洪、黄锦留在司礼监当帮手,偏偏把杨金水派到浙江管织造局,眼睁睁看着司礼监的位子被别人占了。
这到底是为啥?难道吕芳真舍不得给干儿子实权?
一、
根本不是吕芳不疼他,反而是因为太疼、太信任,才故意不让他进司礼监。
杨金水进不了司礼监,不是能力不够,是他的角色太特殊:他是吕芳埋在江南的“暗棋”,是嘉靖手里的“钱袋子管家”。
司礼监那摊明面上的活,根本不适合他。
先说说司礼监是啥地方。
那是皇宫的“中枢神经”,天天围着嘉靖转,管着批奏折、传圣旨、协调内廷和外朝的事。
表面上风光,实则是个“火坑”。
嘉靖一辈子玩平衡,司礼监的太监得天天猜他心思,既要帮他挡骂名,又不能让外朝觉得内廷专权。
陈洪为啥能在司礼监待着?
因为他够狠,能当嘉靖的“刀”,替嘉靖收拾不听话的人;
黄锦能留下,因为他够笨,没野心,只会老实干活。
这两种人,都适合在嘉靖眼皮子底下当“摆设”。
杨金水不一样,他太“精”,太懂人心,还带着一股狠劲,这种人要是进了司礼监,反而会惹麻烦。
有回吕芳私下跟杨金水说“宫里的事,看着简单,实则步步是坑,你在外面,比在里面安全”。
这话不是客套,是大实话。
司礼监的太监,天天跟嘉靖、内阁大臣打交道,稍有不慎就可能掉脑袋。
杨金水要是留在宫里,以他的性子,肯定会帮吕芳争权,到时候嘉靖一猜忌,吕芳和他都得遭殃。
二、
再看杨金水被派去的地方:浙江织造局。
这地方看着是管丝绸的,实则是嘉靖的“私人金库”。
江南的税银、丝绸、盐利,大部分都通过织造局流入嘉靖的内帑,比司礼监管的那些“明面上的事”重要多了。
嘉靖要修道、要修万寿宫,缺钱了不会找户部,只会找织造局。
杨金水去管织造局,不是被流放,是去当“皇帝的账房先生”,手里攥着嘉靖最在乎的钱袋子。
三、
吕芳把杨金水派去浙江,还有更深的心思。
严党在江南盘根错节,郑泌昌、何茂才那帮人借着“改稻为桑”贪钱,连织造局的银子都敢动。
杨金水去了,既能盯着严党,防止他们把嘉靖的私房钱贪了,又能替吕芳盯着江南的动静,一有风吹草动就及时传回宫里。
沈一石自焚,杨金水第一时间把账本秘密送回给吕芳,没让严党和清流插手。
这就是吕芳要的效果:江南的事,必须牢牢抓在自己人手里,司礼监的人来了,未必能镇住场面。
还有个细节很关键。
杨金水在浙江,直接对嘉靖负责,不用经过司礼监。
他给嘉靖递密折,说的都是江南财权、严党贪腐的实情,这些话司礼监的太监不敢说,也没机会说。
嘉靖对杨金水的信任,甚至超过了司礼监的陈洪。
有回嘉靖看完杨金水的密折,跟吕芳说“金水在江南,比你在宫里还管用”。
这话说明,杨金水的价值不在司礼监,而在他能替嘉靖和吕芳,把江南那块最肥、最乱的地方管住,这是司礼监任何一个太监都做不到的。
四、
吕芳也知道,杨金水要是进了司礼监,反而会埋没他的本事。
司礼监需要的是“会听话、会传话”的人,杨金水擅长的是“会办事、会镇场”。
在浙江,他能压得住郑泌昌、何茂才,能跟沈一石斗智斗勇,还能把丝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给嘉靖弄来大把银子。
要是把他调回司礼监,天天围着奏折转,他那股子闯劲和狠劲就没地方用了,反而会被宫里的规矩磨平棱角。
更重要的是,吕芳在保护杨金水。
司礼监是内斗最凶的地方,陈洪一直盯着掌印太监的位子,早就想找机会除掉吕芳的人。
杨金水要是留在司礼监,肯定会被陈洪当成靶子,天天找他的麻烦。
吕芳把他派到浙江,远离内廷纷争,既让他避开了陈洪的算计,又给了他一块能施展拳脚的地盘。
后来吕芳倒台,陈洪掌权,黄锦被打压,杨金水虽然疯了,却保住了一条命,这跟他不在司礼监、没卷入核心斗争有很大关系。
五、
说到底,杨金水进不了司礼监,不是吕芳不重用,而是吕芳和嘉靖都看清了他的“最佳位置”。
司礼监的位子看着光鲜,实则是个“高危岗”,杨金水的本事不在内廷的勾心斗角,而在地方的实务和财权管理。
吕芳把他派到浙江,既是让他替自己和嘉靖守住江南的钱袋子,也是在为他避开内廷的刀光剑影。
这种“外放”,比进司礼监当一个天天提心吊胆的太监,更能体现他的价值,也更能保住他的命。
这才是吕芳对干儿子最深的疼——不是给你最风光的位子,而是给你最适合、最安全的路。
来源:大舒舒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