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幂、欧豪、倪大红、秦海璐……众多流量明星齐上阵,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鲁南乡村围绕土地与人性展开的纠葛。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摄影镜头,这次对准了那片被汗水浇灌的红色土地。
I
一面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山路九曲十八弯”,偏僻小山村中淳朴的村民;一面是“恢弘大气”“光鲜亮丽”,妆容精致的演员在闪光灯下往来穿行。
乍一看,两个场景泾渭分明:前者是土地里生长出的烟火,而后者是镜头前塑造出的璀璨,然而有时,它们也会发生特殊的化学反应。
8月13日,《生万物》上映,山东作家赵德发“农民三部曲”之一的佳作《缱绻与决绝》被搬上荧幕。
杨幂、欧豪、倪大红、秦海璐……众多流量明星齐上阵,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鲁南乡村围绕土地与人性展开的纠葛。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摄影镜头,这次对准了那片被汗水浇灌的红色土地。
剧集播出成果喜人:它创下2025年央八最高纪录,爱奇艺开播65小时热度破万,话题讨论度与用户口碑双线走高……
《生万物》的成功并非孤例,我们终会在无数次乡村题材影视作品的爆火中发现一个规律:关于农民与土地的好故事,总能在社会上获得大范围的讨论与共鸣。
然而隔着荧幕,有时又总觉看不真切。当真实的乡村生活让位给剧情需要,当完整的乡村图景被无数次剪辑拆散,此时再看乡村,就又好似“雾中看花、水中见月”。
II
不满足于“镜花水月”,更多的人想拨开荧幕的阻隔,亲眼确认剧中场景的真实风貌。
这些天,红嫂家乡旅游区很热闹。“想去看看真正的‘天牛庙村’是什么样子”“听说‘绣绣’就住在这里,要去见识一下”“抗战时期风貌的老村,值得一看”……景区入口处排队的人群里,不少人都是这么说的。本是淡季的景区内,每天都要接待数以千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作为《生万物》的取景地,红嫂家乡旅游区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沂南县常山庄村。除近期热播的《生万物》与《我们的河山》外,包括《沂蒙》《红高粱》400等余部红色影视作品都先后在此取景。
真实、完整、“原汁原味”的留存,是景区核心中的核心。“没有固定安置的摄像头、没有架设在地面以上的电线,几十年前的沂蒙山村是什么样,这里就是什么样”景区总经理袁丰坤如此告诉游客,这也正是它能够吸引如此多剧组前来取景的根本原因。
很多游客反映,刚踏入这古韵悠然的山村,就仿佛突然来到了另一个时空,恍惚间还能看到迎面走来几位“同志”,向自己亲切招手——村民也扮成了自己印象中红军的模样。
不只忠于历史表达,也忠于影视呈现。“郭龟腰”的同款货郎车、“宁叔叔”的同款秋千,剧中出现过的煎饼、“香胰子”,甚至那头“独角牛”,都能在景区内亲眼得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场景同样是由原剧组美术人员亲自动手复原。
由此,沂蒙群山环绕中,往来游客见证下,现实中的常山庄村与影视中的“天牛庙村”,跨越历史与当下、真实与虚幻合二为一,共同展现着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之上,无数人民的生活与命运。
(红嫂家乡旅游区供图)
前段时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跟着影视去旅行”口号,推动影视基地向“文旅商”综合体转型升级,在山东掀起了一场“影视+文旅”的消费热潮。
就现实来看,影视是文旅发展的“契机”,红色更是沂蒙精神的“底色”,红色、影视与文旅的融合发展,沂蒙地区得天独厚,也应身先士卒。事实正是如此,放眼沂蒙地区,影视、文旅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实践正在迸发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目前,景区不仅是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国内知名影视拍摄基地、沉浸式情景小戏小剧发源地与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更打造了旅游扶贫‘常山模式’,这些优势的积累同样是持续参与实践的结果”,袁丰坤表示。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红嫂家乡旅游区,剧场被搬入小院,《沂蒙四季红嫂》《重走支前路》等沉浸式小戏小剧相继开花结果,成为“身临其境长精神”的佳作。借助“山村好莱坞”的基础,“一日演员”体验项目也正式落地,游客得以亲身参与到红色影视作品的还原拍摄中。
在这些实践中,屏幕不再只是单向展示的平面,而是联通不同场景的“旋转门”,打通了文艺作品与旅游活动的隔阂;镜头不再仅仅背对观众,更可以让观众与影视作品“共舞”“共演”,为镜头内的“方寸天地”增添真实的背景音。
回到当下,《生万物》与取景地的共同爆火或将成为一个重要标志:随着“跟着影视去旅行”口号的逐步落实,“剧集要看,现场也要去”的旅游观念将逐渐为多数游客所接受,并最终为旅游市场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来源:文旅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