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碗红枣粥毒死两条命,苏清临死前只要说一句“孩子是费家的”就能活,她偏不。
一碗红枣粥毒死两条命,苏清临死前只要说一句“孩子是费家的”就能活,她偏不。
嫂子端粥那天的动作被很多人后来回忆:她先用汤勺在碗底搅了三圈,再轻轻吹凉,递过去时嘴角还带着笑。
这个细节被邻居老太看得清楚,老太说当时就觉得那笑太紧,像拉满的弦,迟早要断。
苏清接过碗,没犹豫,一口一口喝完,不到一刻钟,人蜷在地上,血顺着裤腿流到门槛外。
她为什么不肯撒谎?
答案藏在她嫁进来那天就写好的账本里。
账本不是纸的,是她每天低头干活时心里默记的:姐姐被绑走,父亲用她顶包,五千大洋的赎金从此变成她的卖身契;婆婆每天数她洗了几件衣服,煮了几锅饭;丈夫在新婚夜喊的是姐姐的名字。
她早算过,只要说一句谎,这些账就全翻不了身,她得一辈子替别人活。
她宁可死,也要把账撕了。
嫂子想要的更简单:保住费家的“干净”名声。
费文远战死的消息传来后,嫂子连夜把家里所有带字的东西都翻出来烧掉,连一张旧照片都不留。
她怕苏清肚子里的孩子将来问“爹是谁”,更怕外人指着门说“费家养野种”。
在她眼里,一条人命和一锅粥的成本差不多,只要能把污点抹掉,值。
郭长安赶到时,苏清已经说不出话,只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肚子,又指了指门外。
郭长安后来告诉旁人,那一刻他明白,苏清不是求他救命,是求他记住孩子不是费家的,别让孩子再背账。
嫂子没放过郭长安,当晚就找人把他腿打断,扔出镇外。
她算得精:死人不会说话,瘸子也翻不起浪。
村里人后来议论,说苏清傻,说嫂子疯。
其实两个人都清醒得很:苏清用死把账清了,嫂子用两条命把门风保住了。
只是账清了,人没了;门风保住了,里面空了。
换你,你会说一句谎换命,还是像苏清一样把账撕到底?
来源:行走的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