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回到家,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打开电视,转到自己锁定的频道,零零散散地追剧。
假如你回到20年前。
可能还在学校念书,每天在刷着题,担心着分数。
一回到家,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打开电视,转到自己锁定的频道,零零散散地追剧。
时间太少,想看的剧太多。
很多剧都没来得及好好看,我们就匆忙度过了国产剧的黄金期。
今天,Sir想回到2005年。
那一年,你在追哪部剧?
现在回头看,哪一部才是你的心头爱?
来。
闭眼,许愿——
让国产剧,倒退二十年吧。
《仙剑奇侠传》
豆瓣评分:9.1
导演: 李国立 主演:胡歌 刘亦菲 安以轩 刘品言 彭于晏 王禄江
当历史剧迈向它的黄昏。
另一剧种却如初升太阳——
仙侠剧。
这部剧当年仍未被封神,成了劣质低幼的代名词。
可是最初,它的崛起,洋溢着一股蓬勃的青春少年气。
剧情,改编自电脑游戏。
一群少年少女,各怀梦想与情愫,闯江湖、救苍生。
比历史剧多一分亲近,比武侠剧多一分奇幻,在古装中增添了一分当下性。
主演,清一色的年轻演员。
“灵儿”刘亦菲,16岁,“李逍遥”胡歌,23岁,“阿奴”刘品言,15岁,“林月如”安以轩,24岁,“唐钰小宝”彭于晏,25岁。
他们当时的青涩与纯真,一如刚刚起步的仙侠剧场,虽然稚嫩,但是不乏情感与诚意。
初出茅庐的胡歌,被导演怒批眼神没有古装范、打戏僵硬。
他就边挨骂边修炼,跟着碟片学眼神戏,跟着武术指导早起练剑。
练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回在剪辑室看回放,一个工作人员指着一个动作问:“这么帅的动作是谁做的替身?”
胡歌站出来表示:这是他的亲身上阵。(这真的很李逍遥!)
用胡歌自己的话来说,“那个时候还搞不清楚演戏是怎么回事,但内心是饱满的。”
一群人,用一颗心来演戏。
留下令人难忘的,十年之约。
我们今日一别
让我们十年后再见
更令人难忘的是,十年之约无法完成的遗憾。
或许,这是我们童年/青春挨过最早、最痛的一刀,但令人念念不忘仙侠最初的本真模样——
大爱与牺牲。
唐钰小宝为了救阿奴,以身为饵引走血鸦。
林月如为了逍遥和灵儿,魂断锁妖塔。
灵儿为了南诏国子民,拼命与魔兽在水面斗法。
尤其是最后这场大战。
当魔兽落败、灵儿出现的时候,观众都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没想到,画面一转——
编剧,俺想给你寄刀子!
年轻的时候,只愤怒于编剧的残忍。
长大了之后,反而感谢编剧的残忍。
谢谢他们,诚实交代了爱的代价、成长的牺牲,而不是炮制工业糖精,哄骗着观众服下。
或许,这正是仙侠的成熟与低幼的区别——
诚实直面人生的,与虚假三生三世的。
《家有儿女1&2》
豆瓣评分:9.0
导演:林丛 主演:宋丹丹 高亚麟 张一山 杨紫 尤浩然
如果问95后,你的理想家庭是什么样的?
估计99%的孩子会回答——
《家有儿女》。
谁不想拥有夏东海、刘梅酱紫的爸爸妈妈?
严格但不严苛,包容但不溺爱,能跟孩子称兄道弟,会接受年轻人的新潮流,还会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跟孩子主动道歉认错。
算是最早的“不扫兴父母”?
谁不想跟夏雪、夏雨、下冰雹刘星交朋友?
我叫夏雪
我叫夏雨
我叫下冰雹
或者是,成为他们。
自由的、快乐的、无拘无束的、天马行空的。
带着些无伤大雅的调皮与放飞,能得到大人父母的尊重。
正是这些轻松、有趣、不拘一格,让我们随时可以打开一集,常看常新,常看常乐。
也慢慢回味过来,什么叫“寓教于乐”。
“教”,并不是爹味说教,还不局限于大人对小孩的教育。
有的时候,还会反过来,让小孩“教育”大人——
洗去社会的俗气与陈规,用孩子的本真视角重看世界、重看内心。
还记得其中一集。
有一户人家,常常上门借东西。
刘梅、夏东海内心并不情愿,但直接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为此,他们支支吾吾地找了不少借口,结果还是窝窝囊囊地借出去了。
必须表扬的是,他们没有私自借出孩子的东西,并且表示,“这得问问孩子。”
没想到,夏雪一回来,就直接拒绝了:
这本杂志我不能借给您
小雪挨批评了吗?
不。
她收获了父母的星星眼:
我就是想请教一下
你是怎么说出这个不的
而且不需要理由
接下来,小雪的话,受教的不仅是夏东海、刘梅,还有屏幕外的大人,乃至于长大后的我们。
在面对不合理、不情愿的要求时,请在内心默默重申:
说不本来就不用理由
我有权力拒绝别人
话都说到这了。
点开音乐,重温一集《家有儿女》。
这不需要理由叭?
《生存之民工》
豆瓣评分:9.5
导演:管虎 康宁 主演:陶泽如 丁勇岱 马少骅 黄渤
小时候有看过这个吗?
相比起《家有儿女》《仙剑奇侠传》等长青老剧,《生存之民工》算得上是冷门。
却恰恰是Sir认为的,最值得打捞的一部好剧。
且看海报上的标语:
“关注生存,尊重劳动,聚焦中国民工。”
2005年首次播出,不久后被下架,直到2013年完成删减后,改名《春天里》在小范围播出。
彼时的渤哥,还不是百亿影帝,亦不是综艺常客,而是一名进城民工。
当然,是演的。
却是那么的逼真,一如整部剧,像是直接将民工与民工的生活搬进荧幕中。
吃的,馒头就水;住的,几十人一屋的工棚。
《民工》和2004年的《马大帅》一样,关注的都是新世纪城乡转型期间,农民进城务工的遭遇与困窘。
但是不同于《马大帅》的喜剧色彩。
《民工》生猛、直白、刺得人心痛。
就看开头吧。
讨债的,反而被欠债的猛打。
数百名民工被欠薪,一边是担心家里的农活,一边是没有着落的工资。
工头和老板呢?
早就卷钱跑路。
找警察?对不起,这不归“我”管。
找律师?农民工哪里懂什么法律。
找老板?前有黑社会打手保护,后有高楼安保庇佑。
无奈之下,民工们只有一个办法:等。
一边找新工作,一边等不知何时到来的工钱,但往往先等来的,是排挤、陷阱、意外……
今天重看这部剧,依然被剧里赤裸的现实灼伤。
为了碎银几两成日当狗的我们,也愈发能理解他们的痛楚:
“还我工钱,我要活命……”
《大宋提刑官》
豆瓣评分:9.3
导演:阚卫平 主演:何冰 罗海琼 谢兰
国内首部古装纪实刑侦剧。
根据宋慈的《洗冤集录》改编创作。
宋慈,最早的法医界男神。
有担当,秉持着“人命大如天”的使命。
有技术,能让“死人开口,尸骨鸣冤”。
比如,酽醋酒泼大法,撒在火灾案发地,能让血迹显露出来。
跟着他,破冤案、奇案,不遗余力地追查真相。
这个过程,冒险刺激的同时,伴随着水落石出的痛快。
并且,让年少的我们,对黑白分明的社会脸谱多了一分慎重的审视。
剧中的一个案件。
当事人分别是:
丧身河边的丈夫、貌美如花的妻子、垂涎美貌的第三人……
是不是极易拼凑出犯罪杀人的两个可能——
一,第三人犹如曹贼,夺人之妻,杀人丈夫;
二,第三人和女子相互勾结,联手毒害丈夫。
但真相是……
丈夫,真的只是意外落水身亡;妻子和第三人,都被好大喜功的知县屈打成招。
黑非黑,白非白。
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让《提刑官》从当时的7分+,一路涨到9.3分。
耐得住岁月的洗涤,是因为它说出了现实的永恒荒谬:
为什么我们总是穷追真相,又总是下落不明?
是谁在犯罪,又是谁在掩盖?
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它的大结局里。
Sir纠结了许久,要不要写出来。
但思来想去,对于一部悬疑刑侦剧来说,“不剧透”或是更为勾人。
留给你们自己去看吧。
《福贵》
豆瓣评分:9.5
导演: 朱正 袁进 主演: 陈创 刘敏涛
剧版的《活着》。
不如影版知名,但质量上,丝毫不逊色。
曾几何时,内娱的“翻拍”,不等同于“烂片”,而是各有千秋。
影版的《活着》,是在两小时内带给人波涛汹涌的情感冲击。
剧版的《活着》,是细水长流地谱一曲大时代下的平民苦歌。
故事和情节,Sir就不在这里多赘述了。
只想谈一点,演员的演技。
主演陈创,30岁的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
在同年的另一部剧《宝莲灯》里,饰演男N号哮天犬。
演狗狗,活灵活现。
然而,主演剧版的《活着》,很难不为陈创拧一把汗。
一是有葛优版富贵的珠玉在前,二是第一次挑大梁,便需要演出人物从20岁到60岁的状态。
放到当下,Sir属实难以想到,哪位30岁小生能挑战成功。
可是陈创挑战成功了,甚至,在不少观众眼中,胜过了葛优。
△ 在Sir看来,倒是各有特色,各有难度
初登场时,他是不谙世事、顽劣骄傲的纨绔子弟。
在意中人面前俏皮讨好,但一个丢手巾的小动作,透出他未经社会毒打的骄矜。
临近结局,历经父母去世、子女去世、苦难蹉跎的他,在病危的妻子面前,再一次跳起花鼓戏。
动作与神态,都是妆造无法取代的衰老、心碎和悲戚。
饰演家珍的刘敏涛曾在采访中说,知道家珍这个时候死了、不应该流眼泪的,但还是被感染得难以忍住泪水。
如今年轻演员常挂嘴上的,“真听真看真感受。”
或许,这一幕正是最生动的教科书级别示范。
《恶作剧之吻》
豆瓣评分:9.0
导演: 瞿友宁 主演: 郑元畅 林依晨
2005年还是台偶的天下。
那个时候,“恋爱脑”还不是一个贬义词。
电视机里,还常常蹦跶着一个恋爱脑少女——
三年F班的袁湘琴同学。
看她像打不死的小强般百折不挠。
看她像个跟踪狂一般穷追不舍。
看她最终喜笑颜开抱得美人归。
当时的我们,在屏幕外兴致勃勃、摇旗呐喊。
长大后回想,脸上却生出羞赧与质疑:
“傻白甜女主,厌蠢症犯了。”
“小时候就是看这些把脑子看坏的。”
仿佛要全盘推倒过去的一切。
或许,这也是一种成长——
观众长大了,能识破剧中贩卖甜蜜的幻觉;
观众长大了,发现真实生活鲜少纯粹的爱情。
但是,也请别忘了——
“笨蛋”湘琴,的确不完美,但也有着被低估的勇气和毅力。
向喜欢的人勇敢告白、从吊车尾到挤进“百名榜”、是运动白痴却要参加网球比赛、克服打针的恐惧考上护士……
她向不擅长的事情,一次次发起挑战。
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永远都敢“下次还来”。
在Sir看来,这不叫“傻白甜娇妻”,而是“成长型活人女主”。
所以才能让天才少年,也甘拜下风。
《围棋少年》
豆瓣评分:9.2
导演: 马风清 编剧:孙晓松
提前打个预防针——
莫让孩子跟着《围棋少年》学下棋。
“国手”柯洁曾经指出其中的多项专业性错误,“江流儿应该不会下棋。”
用现在的目光来看。
论专业性,《围棋少年》做得不算严谨;论画风,多少也算是粗糙简陋。
但是在一代人心中——
江流儿就是最棒的!
江流儿,一个小小少年,看到父亲意外身亡。
击鼓鸣冤无效后,拥有围棋天赋的他,希望能成为“棋圣”,到皇帝面前伸冤。
四处拜师、对弈,步步晋级、成长,打遍天下无敌手。
这个过程中,有快意恩仇,有儿女情长,也有家国大义。
是的,表面是围棋故事,内核上,是传统的武侠精神。
围棋,便是江流儿的刀剑。
但斩获的,不是大仇得报的痛快,也不是人生逆袭的高燃,而是宽广的心胸,与平和的智慧。
就如剧中,江流儿与黑木(日方棋手)的终极对决。
三场比赛,三场和棋。
没有搞出“我方必胜”的大阵仗,却比胜利更能打动人心——
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
朋友的陪伴、技艺的传承与大同的精神,更应该留在棋盘上。
《亮剑》
豆瓣评分:9.5
导演: 张前 陈健 主演: 李幼斌
还记得前不久,官方宣布将有一批抗战剧陆续播出。
似乎,也没激起什么水花。
最终还是得把这意大利炮拉来——
自2005年播出后,重播次数超过3000遍。
表情包,大家熟;故事剧情,大家也熟;甚至是李云龙的语言艺术,大家也不陌生——
你猪八戒戴眼镜
你猪鼻子插大葱
狼走千里吃肉
Sir尝试着来讲点大家陌生的(吧)。
比如,《亮剑》的群演。
这里面,真的有士兵军官。
这是继《大决战》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最大的一次拍摄用兵,总后直属教导大队每天提供300名拍摄用兵。
这也是为什么,群演们操练起枪支来,是如此的熟练。
比如,剧组的“虐待老人”。
李幼斌,当时46岁,最初他婉拒了出演李云龙的邀请。
倒不是别的,就怕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毕竟大半部分都是高体力活的战争戏。
后来,禁不住老婆的劝,还是出演了这一角色。
嗯……还真的是费脑费神费身体。
一天要赶十几场戏,李幼斌要不停地连轴转,不是在拍戏,就是在拍戏的路上。
熬多了,人病了,还不能倒下。
拍摄意大利炮开炮那一场的时候,现场气温零下二十多度,老李头上发着高烧。
一连拍了三天,直到老李把“开炮”喊明白了。
休息?
不,赶往下一场了。
戏里戏外,都是让人动容的“亮剑精神”。
或许,也正是这一部剧经久不衰的原因。
《武林外传》
豆瓣评分:9.6
导演: 尚敬 编剧: 宁财神 主演:闫妮 姚晨 沙溢 喻恩泰 姜超 王莎莎
最后,来擦个边。
2006年1月2日播出的《武林外传》。
倒也不(只)是为了凑齐十部。
而是因为拍摄时间在2005年,四舍五入也算是05年的9分剧。
正是这一年,郭女侠闯进了同福客栈,经过一番乌龙捣乱后,签下赔偿条约——
共欠48两,每个月工钱为两钱,需要打工二十年,才能还清欠款。
如今,正是二十年后——
郭女侠,将要恢复自由身啦!
(没错,插入《武林外传》,就是为了播报这一特大好消息!)
当时,佟湘玉笑眯眯地劝小郭留下:
二十年快得很
弹指一挥间
年少的Sir心想:额滴娘呀,二十年欸,咋说得如此轻飘飘。
如今一晃经年——
二十年,真的弹指一挥间。
有些记忆,怎么弹,也弹不走。
《天下第一》,永远都会对叶璇有上官海棠的滤镜。
《宝莲灯》,一张帅脸后面更帅的一张脸。
当时的小女孩,不一定能意识到焦恩俊的颜值有多可贵,但一定会被《欢天喜地七仙女》的五颜六色迷住。
彼时的影视化大ip,还不是晋江网文,也不是亦舒都市剧,而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借着三大家族的兴衰变迁,讲述近代中国的历史动荡,拿下当年的年收视率第一。
董洁和车仁表的《天若有情》,背德、大胆。
让我们一边跟着老少虐恋揪心不已,一边又在多年后,感慨其中的清醒。
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始了二十年的你追我赶。
天上呢,则掉下来一只小猪妖,八戒,闯荡人间。
比起剧情,更令人难忘的,是它们的主题曲。
但是呢,当时全民为之狂热的歌声,并不是它俩。
而是她们——
《超级女声》。
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人,后来撑起了半壁的华语乐坛。
是的,这些都发生在2005年。
似乎什么样的褒义词,都夸不完这一年的内娱:神仙打架、五彩纷呈、佳作频出、创新不停……
但这些成功作品共同的特点,或许只是一个词——
纯粹。
明星演员,还很纯粹。
那个年代,还有很多创作者们会相信,一个人的成功,需要的不是数据的堆叠,不是要立什么样的人设,而是实打实的“用作品说话”。
所以哪怕是明星,也会为了作品拼尽所有。
这里的“牛鬼蛇神”也不少。
但至少,对于绝大部分演员来说,他们依旧相信着老一辈的敬业精神,并认为付出一定能与收获构成正比。
而这,才是一部作品能够成功的前提。
广大观众,也很纯粹。
就拿《超女》来说。
我们也会各自为营,划分为各种派别。
但同时,我们相信的是,仅仅靠自己一条条的支持短信,心目中喜欢的那个选手,就真的能成功,能够出人头地。
我们会相信,哪怕是草根,也可以破土而出,长成大树。
而不是如今狐疑,“是不是被资本做局了。”
影视综艺,更是纯粹。
当时创作者的触角,上能抵达历史的天空,下能伸进工地的泥土。
打破权威的禁锢,探索人性的幽微,聆听草根的声音,关注大众的生活。
人们相信,文艺作品有力量。
当然,那一年也出了不少烂剧,不少“烂人”“烂事”。
甚至在今天我们极力赞美的9分作品里,也有不少在当时并未获得全民追捧,而是从7、8分慢慢爬升到如今位置的。
可为什么当年的中上流作品,如今却被奉为“神作”?
除了作品本身经得起细看。
更是因为后来的内娱水平,恐怕早已跟着《天下第一》 里曹公公的步伐,一同后退到没有下限的地步了。
于是生出了“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感慨。
所以今天,如果问你愿不愿意“内娱后退二十年”?
Sir想大部分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还有这等好事?”
但Sir更想时光倒流的,不仅仅是影视剧,甚至不止是内娱。
更是心态。
我们怀念那些依然纯粹的日子,怀念那个满怀希望的心态。
只是不知道。
这样的状态,何时能找得回来。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