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一出手,抗战剧又“活”了。 国庆还没到,央妈先把压箱底的“硬菜”端上桌——《阵地》。 没有震耳欲聋的枪炮,没有漫山遍野的冲锋,却凭两集把收视率抬到逼近2,让久违的抗战味儿直冲鼻腔。
央视一出手,抗战剧又“活”了。 国庆还没到,央妈先把压箱底的“硬菜”端上桌——《阵地》。 没有震耳欲聋的枪炮,没有漫山遍野的冲锋,却凭两集把收视率抬到逼近2,让久违的抗战味儿直冲鼻腔。
**第一集:文戏开场,刀光藏在纸页里** 1937年,北平街头,学生游行队伍一波接一波,口号声震天。 镜头一转,瓦窑堡窑洞里,教员(佟瑞欣 饰)听到“一二·九”被镇压的消息,眉头拧成疙瘩,一句“我本想保持斯文,可这石破天惊的消息让我无法沉默”,让满座瞬间安静。 另一边,南京官邸,老蒋(马晓伟 饰)听着陈布雷念合作宣言,听到“取消红军番号”才微微抬眼,轻飘飘甩出四个字:“言之过早。” 一边是民族危亡,一边是权力算计,纸面上的字句,比子弹更先见血。
**第二集:笔杆子上战场** 郭沫若(王劲松 饰)流亡十年,终于踏上回国邮轮。 甲板上,他望着日本宪兵,脸色铁青;码头边,周总理(刘劲 饰)一句“以民主人士身份进去,占住文化阵地”,让他瞬间明白:笔,就是枪;舞台,就是壕沟。 文戏拍成谍战,每句台词都在走钢丝,观众的心跟着悬在半空。
**武戏也不含糊**—— 街头镇压,军警抡起棍棒,学生血溅石板; 火车站爆炸,火光冲天,碎玻璃像雨点砸下; 镜头不躲不闪,把侵略者的残暴、当权者的冷漠,一并砸在观众脸上。 没有千军万马,照样让人脊背发凉。 **选角:一张脸,就是一段历史** - 佟瑞欣演教员,内敛里带锋芒,一句“斯文不再”,气场全开; - 刘劲演周总理,站在那儿就是定海神针,眼神一扫,观众自动静音; - 马晓伟演老蒋,圆滑里带阴鸷,嘴角一压,满屏都是压迫感; - 王劲松演郭沫若,文人风骨+犀利锋芒,出口成章,也出口成刀; - 王丽坤演安娥,素颜布衣,却掩不住骨子里的坚韧。 再加上冯绍峰、李晨、霍青一众熟脸,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单独扛一部大戏。
**幕后:高希希的“历史控”** 从《跨过鸭绿江》到《大决战》,高希希拍历史,一向“考古级”细节。 这次他把镜头对准“文化抗战”—— - 郭沫若的甲骨文手稿,1:1复刻; - 一二·九游行服装,按老照片还原; - 瓦窑堡窑洞、南京官邸,全是实景搭建,砖缝里都透着年代味。 宣传几乎零水花,首播却直冲2,观众用脚投票:就要看这种“有文化”的抗战剧! **结语** 当别的抗战剧还在拼炮火、拼人数时,《阵地》直接上“文戏核武器”—— 一句“中国不会亡”,比千军万马更震耳; 一支笔、一张报纸,比枪炮更先撕开黑暗。 如果你看腻了“突突突”,想换点“句句千钧”的硬核抗战,今晚锁定央视一套,看文化人怎么凭稿纸和舞台,守住民族的阵地。
来源:贝尔影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