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原著小说,陈萱根本没有死! 而褚韶华去上海的真正原因,远比“复仇”更复杂、更现实,也更能体现那个时代下一个女性想挣脱牢笼的无比决心!
你以为的“丧女复仇记”,背后却藏着一个母亲最绝望的牺牲与最清醒的野心!
追《灼灼韶华》的各位,昨晚更新的剧情都看了吗?是不是被“陈萱被捂死”、“褚韶华手刃仇人”的剧情气得肝疼又虐得心碎?
剧里,女儿陈萱的惨死,成了压垮褚韶华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成了她远走上海、涅槃重生的直接动力。
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你看到的,可能都是“假的”!
根据原著小说,陈萱根本没有死! 而褚韶华去上海的真正原因,远比“复仇”更复杂、更现实,也更能体现那个时代下一个女性想挣脱牢笼的无比决心!
剧版VS原著:一场“阴谋”与“阳谋”的差别
先说说剧版,处理得确实很“爽剧”。
褚韶华事业刚有起色,人渣小叔子陈二顺便色心大发,与恶毒陈母合谋下药。小陈萱为保护母亲,不幸被活活捂死。褚韶华从迷蒙中惊醒,目睹女儿惨状,悲愤交加,当场反杀陈二顺。
痛失爱女,手刃仇人,彻底斩断过去,远走他乡开启事业线…… 这一系列操作节奏快、冲突强,让观众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宣泄和满足。褚韶华的形象也变得更加杀伐果断,甚至带有一丝冷冽的复仇女神色彩。
然而,原著的故事,却是一场更令人窒息的、精心编织的“阳谋”。
在原著里,陈二顺虽然坏,但还没蠢到直接弄出人命。他对褚韶华有非分之想是真,但背后真正的推手,是那个更精于算计的宋舅妈(陈二顺妻子宋萍的母亲)。
宋舅妈眼看褚韶华把华顺药铺经营得风生水起,日进斗金,这些钱名义是陈家的,实则全由褚韶华掌控。她眼红啊!
于是,她想出了一个极其恶心的“馊主意”:撺掇陈二顺去强占褚韶华。只要褚韶华怀上陈二顺的孩子,为了脸面和孩子,她就只能忍气吞声,死心塌地留在陈家赚钱。到时候,孩子可以抱给宋萍养,钱自然也能流到她们宋家口袋里。
你看,这比单纯的色欲熏心更可怕,这是彻头彻尾的、针对褚韶华整个人生的绑架!
幸运的是,褚韶华早有警觉,在陈二顺欲行不轨时奋力反抗,并未让他得手,也没有闹出人命。
但这件事,像一盆冷水,彻底浇醒了她。她终于看清,在这个腐烂的泥潭里,她永远得不到尊重,只会被不断榨取价值,甚至被当作生育和赚钱的工具。
走!必须走!立刻就走!
她唯一的牵挂,就是女儿萱儿。她本想带女儿一起离开,但陈家怎么可能放过这棵“摇钱树”和唯一的血脉?陈家以萱儿相要挟,死活不放人。
绝望之下,褚韶华做出了一个堪称“刮骨疗毒”般的决定:
她将自己辛苦挣来的所有钱财、药铺,全部留给了陈家!只求他们能善待萱儿。
这个选择,看似无奈,实则充满了大智慧与惊人的魄力。她用全部身家,买断了与陈家的孽缘,也为女儿换得了一个相对安稳的成长环境。然后,她身无分文,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轮船。
所以,她去上海,不是因为女儿死了无牵无挂,而是恰恰相反——她是为了挣脱要吞噬她的淤泥,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真正有力量保护想保护的人。这是一种绝望下的主动进击!
更让人欣慰的是,原著中的陈萱,人生同样精彩!
她在陈家安稳长大,虽未得到顶级的教育,但那份来自母亲的坚韧基因早已深植内心。后来她嫁入魏家,跟随丈夫去了北京经营铺面。
在生意场上,她展现了和母亲褚韶华一模一样的商业天赋与敏锐头脑。更难得的是,她开始疯狂地自学,从《三字经》读到《史记》,听说做大学教授又体面又受尊重,便立下宏愿:“我要做一级教授!”
从一个几乎文盲的旧式女子,到立志成为学术精英,这个转变何其惊人!后来,她与已成为商业巨擘的母亲褚韶华重逢。褚韶华倾尽资源弥补母爱,送她出国深造。
陈萱也不负众望,在美国一路读到了博士后,学成归国后,真的成为了中央大学的教授,实现了那个曾被旁人嘲笑的梦想。
看,褚韶华的离开,不是抛弃,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全。她不仅成就了自己,最终也照亮了女儿的人生。
剧版的改编,给了我们一个更快意恩仇的褚韶华;而原著的故事,则给了我们一个更隐忍、更有谋略、牺牲也更巨大的褚韶华。
无论哪个版本,最终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她不再是陈家的媳妇,不再是萱儿的母亲(剧版物理上不再是,原著身份上不再是唯一标签),她首先是她自己——褚韶华,一个野心勃勃、注定要闯出一片天的商人褚韶华!
所以,别再为“陈萱之死”意难平了。或许我们可以理解,剧集需要更强烈的戏剧动力。但了解了原著的真相后,我们更该为那份在绝境中“舍财留女”、为自己搏一个未来的清醒与勇气鼓掌。
这不只是一个女人的复仇史,更是一个女人的创业史、觉醒史!
你觉得是剧版“丧女复仇”的设定更带感,还是原著“舍财留女”的抉择更真实、更深刻呢?评论区聊一聊!
#灼灼韶华 #热播剧解读 #原著小说 #女性成长 #大女主 #追剧 #爆款 #情感 #人性 #深度思考
来源:爱八卦的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