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观众,方生万物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8 06:05 2

摘要:前不久,根据作家赵德发原著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热播,打破CCTV-8近三年收视纪录。这部礼赞土地、反映乡土中国现代转型之关捩的农村戏、年代剧,意外地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

《生万物》海报。 (图源:官方微博)

□ 本报记者 冯圆芳

前不久,根据作家赵德发原著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热播,打破CCTV-8近三年收视纪录。这部礼赞土地、反映乡土中国现代转型之关捩的农村戏、年代剧,意外地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

《生万物》之热,侧面折射出当前剧集产业的短板。近年来,仙侠古偶、悬疑和都市情感类题材备受市场青睐,优秀的现实题材特别是历史题材作品供给匮乏。年轻人到底需要怎样的长剧生态?什么才是今天呼唤的“好故事”?

“农村戏”成为2025热播榜市占率第一名

《生万物》撷取了赵德发原著《缱绻与决绝》中1926—1944年的章节,反映了鲁南农民闹“农协”,争取永佃权和减租减息,直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抵御日寇、迎来抗战胜利曙光的历史阶段。

近百年前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变,今天的观众还有没有兴趣了解?事实证明,《生万物》成为2025热播榜市占率第一名,仅就大屏播出表现来看,40岁以下观众超五成。对《生万物》的爆火,赵德发有些意外,“我问了一些年轻观众,他们说开始是冲着杨幂、欧豪、倪大红去的,但很快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打动。”

财主女儿宁绣绣,因被“马子”(土匪)绑架、名声受损而下嫁农民封大脚;妹妹宁苏苏自由恋爱,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财主少爷费文典成长为共产党员,在抗战中英勇牺牲。“这部剧没有‘金手指’,只有真实的人性和不屈的生命。”“喜欢绣绣和大脚娘,她们善良坚韧,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绣绣告诉我们,幸福是养自己的心,而不是别人的眼。”“老戏骨和年轻演员都太给力了,剧里的群像个个有看头!”网友们纷纷评价。

大地“生万物”。剧中串联起人物命运的红线,是中国人DNA里的“土地情结”。“你不能不敬你爹娘,更不能不敬你的地!”农民封二的临终嘱托,成为《生万物》的高光华章。

“这段情节来自我父辈的经历。”赵德发对记者说,“早年间村里农民听我老爷爷分享‘打庄户’的经验,就像今天人们聆听学术报告一样。山东地少人多,动荡年代里,无地农民到财主家‘扎觅汉’(做长工或雇工),实在活不下去就闯关东、当‘马子’。所以土地是山东人的命根子,我们对土地奉若神明。”

《缱绻与决绝》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与土地的几次聚散。《生万物》导演刘家成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不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不理解几千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就无法理解今天的中国,“《生万物》是年代剧创作不断向深处挖掘的结果”。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这些故事无疑是陌生、新鲜而富有感染力的。“无论文学还是影视,近年来优秀的乡土题材作品都很少见,这实在是一种缺憾。”90后观众、南京大学博士张鑫认真追剧后分析,“《生万物》中农民用羽毛‘试春气’的情节,不仅有美学价值、科学依据,更凸显了农民命系土地、生死哀乐源自土地的中华文明‘密码’。”

“和俺娘一起,把日子过出花!”宁绣绣“把苦日子过出花来”的生命哲学成为打工人的金句。9月10日于北京举办的《生万物》研讨会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总结《生万物》的成功密码,引发业内业外强烈共鸣:“它闪耀着土地的荣光、文学的荣光、长剧的荣光,以及‘尊重当下观众’的创作铁律的荣光。”

“好故事”理应回归对现实人生的关切

8月下旬,广电总局公布了2025年7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和网剧的备案公示。分析这两张片单不难发现,架空历史的古装剧占据相当比例,近代、现代题材占比寥寥,当代剧中真正关注社会议题的剧目也很少。

这一现状引起了业内的“警觉”。9月初举办的“2025年全国精品电视剧创作经验交流培训班”强调转型:压缩涉案剧、现代偶像剧、古代偶像剧的立项比例,倡导行业打造更多优秀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作品,加快引导行业从明星中心制转向剧本中心制。

“仙侠古偶剧实在太多了,仅近三个月头部平台主推的剧集中,就有《书卷一梦》《献鱼》《赴山海》三部穿越剧扎堆上演。《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带火悬疑剧以后,这类剧集的思想性、艺术性也似乎没有大的提升。”90后南京观众贺丽华说。

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影视学者朱怡淼看来,穿越剧、悬疑剧扎堆,是市场跟风效应的结果:“这类题材叙事自由度较高,能够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对投资方和平台方而言,选择已被市场验证成功的题材类型,是降低风险的稳妥路径,却造成了同质化与创新性不足的困境。”

当然,仙侠古偶的长盛不衰有其庞大的受众基础。“作为打工人,这类剧集建构了跳脱日常、奇谲瑰丽的‘异世界’,我很享受观察它如何架构世界观、力量体系和价值逻辑。”但90后媒体人王奕澄也承认,近年来仙侠题材确实高度同质化,“三生三世”式的轮回虐恋,在很多剧里反复出现,就拿当前热播的《赴山海》来说,虽创新借鉴“无限流”手法,却并未突破“穿书”的类型剧套路。此外,架空剧难以发挥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功能,常有过度娱乐、迎合观众欲望情绪和短视频化的缺点。

如今,越来越多观众认识到,好的故事理应回归对现实人生的关切,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在情绪价值之外提供情感价值、情怀价值。

“TVB刑侦剧曾在80后、90后心中种下‘警察梦’‘法医梦’,《康熙王朝》则让我们了解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签订《尼布楚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大众精神消费的主流形式,剧集的文化功能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张鑫说。

历史正剧的消失,是近年来荧屏生态的一大缺憾。“历史正剧涉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映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扎实的历史考证和剧本打磨,制作成本高、创作难度大,制作公司为规避风险,倾向选择架空历史或虚拟朝代。”朱怡淼分析,“当今视频平台的付费主力军是年轻人,平台方更倾向于投年轻人喜爱的甜宠、仙侠、悬疑、重生等类型。”她认为,让历史正剧重回荧屏,在发挥文化传承和历史镜鉴功能的同时,平衡好商业和艺术,深化对影视创作规律的探索,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课题。

“掘金”江苏文学富矿,打造苏造“好故事”

近几年,《人世间》《繁花》《北上》《生万物》《我和我的命》《我的后半生》等严肃文学改编作品纷纷爆火,折射了市场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回归和网文IP的疲态。严肃文学能做什么?著名导演李路曾精辟总结:看中梁晓声的《人世间》,因为它是一部“有肩膀”“有表达”的作品。

有肩膀、有表达,意味着跳出“流量时代”的路径依赖。“《生万物》之热,其实侧面折射了乡土题材之冷。”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对记者说,“乡土题材一直是严肃文学的短板,不仅量少,而且叙事‘悬浮’,缺少扎根土地、展现真实乡土经验的作品,而中国为数众多的村民以及日益壮大的新一代村居群体,形成了庞大的精神需求基数,造成了这类题材文艺作品的‘饥饿效应’,一旦有成功转化的作品出现,便很快形成‘围观’。”

文学母本优秀,不一定影视改编就能取得成功,优秀IP的“再激活”需要守正创新。赵德发分析,相较于原著,《生万物》基调更加明亮,改写了部分角色的命运走向、使其“向阳向暖”,并基于当代观众的接受美学而采取了轻喜剧的风格。

“纯文学靠人性的丰富性、深邃性甚至模糊性取胜,而电视剧考虑面向大众和‘剧以载道’,需要人物形象的鲜明突出和强烈的戏剧性。”丁捷说,文学作品改编成功与否,一半取决于原作品有没有好的剧情元素,一半取决于改编者的眼光和才华。

在当前广电视听产业深化改革、现实题材向深度开掘的背景下,江苏的文学富矿值得进一步挖掘。江苏活跃着毕飞宇、苏童、范小青、黄蓓佳、赵本夫、储福金、王尧、鲁敏、朱辉、胡学文、庞余亮等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中毕飞宇、周梅森、苏童、胡学文等都有成功的影视改编先例。

记者从省广电局了解到,近几年根据文学改编的苏产电视剧(不含网剧)有多部,已播出或正在拍摄的包括《人世间》《北上》《曾少年》《清明上河图密码》《钢铁森林》《也许这就是爱情》《蜜语纪》《同心结》,已备案尚未拍摄的有《我们生活在南京》《天增顺》《东岸》《罗家女人》《末日独白》《家有遗产》《关东往事》等。其中《罗家女人》横跨清末至上世纪40年代,以苏州为背景讲述国产牙膏品牌的创生故事,让人联想到《大染坊》等民族工商业题材荧屏经典。

“期待江苏文学与苏产剧的‘双向奔赴’!”朱怡淼认为,江苏优质文学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尚未形成“文学—影视—文旅—衍生”的跨媒介叙事产业链条,未来需更加注重系统化的IP生态构建,推动文学资源在多元媒介中的深度融合与持续增值。

在严肃文学式微的当下,优秀的影视改编作品能够扩大读者群体,《生万物》热播带动原著加印8万册就是生动的案例。而面对短剧的冲击,长剧集未必一味追求文学改编,但应致力于提升作品的“文学性”——敏锐的时代洞察、深刻的人性描摹、对现实人生的恒久关切,以及对优秀传统价值的忠实守护。这,才是长剧真正的“荣光”。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