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电视台的重点电视剧《台湾·1895》,是以李鸿章为主线的。该剧从1873年抗法运动讲起,到1895年清朝割让台湾结束,以宫廷内部主战主和两派矛盾、中日社会变化及其矛盾为冲突点,真实再现了马江海战、甲午战争等转折点。李雪健认为,对于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不能把
▌李培禹 著
中央电视台的重点电视剧《台湾·1895》,是以李鸿章为主线的。该剧从1873年抗法运动讲起,到1895年清朝割让台湾结束,以宫廷内部主战主和两派矛盾、中日社会变化及其矛盾为冲突点,真实再现了马江海战、甲午战争等转折点。李雪健认为,对于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不能把他符号化、概念化和游戏化,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他说:“让我演,我就要把这个过程交代清楚,即便是血淋淋挣扎的过程,我也要享受。我演出的过程就是一点点撕标签的过程。这段历史别说青少年,我们很多大人都不是十分清楚,通过影视剧的形式告诉观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算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自我学习的过程。”拍摄期正值盛夏,据称当时室外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演员们粘上胡须、穿上厚重的官服演戏,辛苦异常。李雪健却说:“一旦投入进去,就有一股民族激情自始至终激励着我。我撑得住。”
据史料记载,李鸿章签约后曾写有一首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原诗是“伤国步”,但编剧写的是“伤国乱”,到底用“步”,还是用“乱”,他都要和导演韩刚字斟句酌商量许久。这种推敲充盈着整个创作过程。及至戏制作完成好长时间了,李雪健某天看凤凰卫视,恰恰讲到这首诗,播音员念的不是“落日”,是“落曰”,他马上给制片方打电话,说自己念的可是“日”,让他们查查要不要改。对方回复说不用查也不用改了,这首诗整个拿掉了,与这首诗相关的戏基本也拿掉了,并且告知,李鸿章的戏还会有大量删节。李雪健的心情可想而知,当初他就是冲着知耻的卖国贼去的,“你把知耻拿掉了,就剩卖国贼了”。
由此,我们看到的是李雪健的创作态度:“历史给李鸿章的定论既名留千史又遗臭万年,他卖国图存的时候是知道耻辱的,这个卖国贼不是贴在脑门子上的,是有血有肉的,他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也是逼到那个份上了。”在有限的篇幅里,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躯体、自己的眼神,用自己对表演的痴爱,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遭唾骂又聪明绝顶的李鸿章。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剧中的李鸿章不仅是一个标签化的奸臣。李雪健在或有或无的表演中,将一个握有兵权、有极深谋略的晚清重臣,通过向列强求和,乃至成为万劫不复的历史罪人这一过程展现得清清楚楚。这个斡旋在朝廷和洋人之间、最后在风烛残年之后竟落得郁郁寡欢的李鸿章,竟也搅得观赏者的心泛起了涟漪。(4)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