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生万物》:聚焦抛开阶级性奢谈土地与人性的背后思维逻辑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7 14:46 1

摘要:电视剧《生万物》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秉持“不看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我完整地观看了该剧,观后感觉颇为复杂,仿佛有股诡异之风悄然袭来,令人陷入认知的困惑。

电视剧《生万物》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秉持“不看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我完整地观看了该剧,观后感觉颇为复杂,仿佛有股诡异之风悄然袭来,令人陷入认知的困惑。

平心而论,该剧的艺术造诣精湛,演员的演技堪称一流;剧中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栩栩如生;片头画面优美的中国剪纸艺术,勾勒出大地春色生万物的秀丽风光,让观众如入世外桃源。

然而,《生万物》影视海报中农民与地主欢聚在金色麦田中那亲如一家的温馨画面及其全剧展现出的剧情 ,却彻底颠覆了社会大众对旧中国及其地主阶级的正常认知。

人们不禁要问:生万物,生万物,到底是谁生万物呢?按照大自然的法则,当然是土地生万物。该剧的主旨似乎亦循此理。

但问题在于,如果抛开了社会的阶级性去奢谈土地生万物,那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地革命又有何意义呢? 该剧始终无法自洽。

让我们先看看《生万物》所精心刻画的六个典型代表人物吧:

代表人物1:恶霸地主潘小鬼。此人是当地最大的恶霸地主,但该剧对他仅以几秒钟的镜头和画外音敷衍带过,给人以明显掩盖恶霸地主真实面目的欲盖弥彰之感。

代表人物2:抠门的地主宁学祥。此人被描绘是当地十里八乡拥有七百多亩良田的大地主。他吝啬守财,精于算计,盘剥佃户,巧取豪夺。但该剧将这一切都归因于地主对土地的虔诚和眷恋。

他天天身穿破旧棉袄,肩背箩筐,靠在路边与农民抢粪便白手起家,平生兢兢业业,躬身耕作,勤俭持家积攒得七百多亩良田;他甚至为了自己虔诚的土地不惜舍弃自己的亲生女儿。

同时,他还被塑造成深明大义之人,能挺身而出与村民共同抗匪护庄;他不顾一切地用自己的全部粮食拯救全村乡亲的性命;他送儿子抗日,使其成为了荣归故里的八路军干部;他自觉主动地将绝大多数土地捐献给抗日民主政府。

代表人物3:慈善的地主费左氏。此人被描绘为恪守祖训、积德行善的地主。她对交不起地租的佃农减租减息,她相依为命的小叔子费文典是在抗日前线英勇牺牲的共产党员。

代表人物4:勤劳的农民封大脚。此人被描绘为憨厚善良的农民。他勤劳勇敢,农活样样精通,一生敬重土地,信奉“土地不亏苦心人”的理念,与土地生死相依,靠辛勤的汗水让全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安稳生活,是全村农民中的佼佼者。

代表人物5:懒惰的农民封大肚子。此人被描绘为好吃懒做之人。他有地不种,哪怕全家五口饿得吃土,老婆重病垂危 ,一贫如洗,也不愿意去劳动,最终靠女儿和视财如命的地主结成恩爱的老夫少妻, 彻底改变了家境,治好了老婆的疾病,并送孩子上学读书,全家从此过上了安稳体面的生活。封、宁两家也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代表人物6:懒惰的农民封老四。此人被描绘为贪婪短视,游手好闲之徒。他因懒惰和挥霍,败光了所有的家产和田地,陷入贫困的绝境,却将责任归咎于地主宁学祥,甚至勾结土匪屠村。其子封腻味还沦为了汉奸,为虎作伥,屠杀百姓,十恶不赦。

综上所述,该剧设定的典型代表人物,传递了以下六大令人担忧的误导性观点,极易让如今那些不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不清楚地主阶级罪恶本质的、尤其是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其荼害,产生错误的认知和不良的“三观”意识:

观点一:绝大多数地主都是积德行善、有仁有义的“好地主”,恶霸地主只是 “极少数”。

观点二:地主是勤劳致富、守业有成的劳动者,其收租、放贷均有合法契约,属于正常的经济行为。

观点三:当年的贫苦农民杨白劳若能转变观念,抓住致富机遇,让其闺女喜儿嫁给地主黄世仁,便能像剧中的封大肚那样,通过女儿的婚姻改变自己及其家庭的命运,让全家过上人上人的幸福生活,也就不会有历史上《白毛女》所反映的阶级悲剧。

观点四:地主是深明大义,支持土地革命的,是会主动为农民减租减息,自愿向人民政府献出土地的。我们应与地主友好协商、和谐共处,不应用无情的暴力革他们的命。

观点五:农民只要敬重土地,虔诚地对待土地,勤劳肯干,就必然会得到土地的回报,就能拥有自己的土地,交得起田租,有饭吃,生活有保障。

观点六:农民交不起田租,被地主上门逼债,最终落得卖田地、卖儿女,家贫如洗,饥寒交迫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敬重土地,不好好种地,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恶果,只能怨自己,不要怨地主。

然而,这些貌似真实公正的观点,实则罔顾历史,虚构真相,以偏概全,是对历史真相的根本背叛,更是对中国革命的严重歪曲与亵渎。

众所周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石,代表着最落后、最腐朽、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农村贫困落后、农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罪恶根源,也是引发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纵观旧中国的历史,农民所承担的实际地租率高达55%至70%,每年在扣除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之后,常常会有4至6个月靠挖野菜、啃树皮艰难度日。若遇上灾年就连野菜和树皮都没得吃,随时处在饿死的绝望边缘。

同时,地主凭借其反动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垄断,在农村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用各种无奇不有的卑鄙手段,强行掠夺农民的土地,逼迫农民服劳役、卖儿卖女,对农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压榨,甚至还享有对女性的所谓“初夜权”等野蛮特权,使得农民根本无法摆脱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贫困命运。

更令人发指的是地主还乡团的暴行。据《生万物》故事背景地山东鲁南《郯城县志》记载: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在土地改革中从解放区逃出来的地主组成了还乡团,跟随着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对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展开惨无人道的大规模屠杀,进行疯狂地反攻倒算和阶级报复,其罪行罄竹难书。

真实的鲁南土地改革,绝非《生万物》中所描绘的地主温情脉脉地主动献地,而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是近3万名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保卫土改成果的流血牺牲,其残酷和壮烈的历史事实远远超出我们后人的想象。

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打倒地主阶级作为土地革命的主要对象和首要任务,既是顺应民意、契合民心、救万民于水火的正义壮举,更是筑牢新中国政权合法性的本质根基 —— 这一历史逻辑,容不得任何形式的模糊与篡改。

然而,《生万物》对这些铁证如山的历史真相熟视无睹,反而打着 “展现人性多面性、还原历史真实风貌” 的幌子,用个别地主的 “善良开明” 掩盖整个地主阶级的腐朽残暴,以抽象的 “人性” 淡化尖锐的阶级性,将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矛盾,偷换为 “好吃懒做” 与 “勤劳致富” 的个体品行矛盾;把农民的苦难归因于自身懒惰的 “咎由自取”,把地主的剥削美化成 “勤劳守业” 的理所当然,更把黑暗动荡、民不聊生的旧社会,粉饰成温情脉脉、和谐共生的乌托邦。

《生万物》以看似精湛的叙事技巧,刻意放大 “地主亦有善者,农民也存恶徒” 的个别现象,并将其包装成 “历史全貌” 大肆宣扬。这种叙事的本质,是对地主阶级血腥剥削的隐晦洗白,也是对地主还乡团残酷屠戮的刻意隐匿,更是对土地革命波澜壮阔、先烈流血牺牲的壮烈历史的公然篡改 —— 其背后传递的错误价值导向,足以令人不寒而栗。

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者向来热衷于以西方选举标准为圭臬,否定中国革命政权的合法根基。而《生万物》这套充斥着历史扭曲的叙事逻辑,不啻为其荒谬论调提供了所谓的 “伪历史依据”。

因此,我们不禁要追问:《生万物》若并非欲以历史虚无主义为推手,否定土地革命的正义性与必要性,亵渎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胜利成果,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根基;若并非想为当下资本垄断的无序扩张站台背书,为加剧如今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编织 “合理依据”,为阻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制造舆论障碍,那么,它如此处心积虑地扭曲历史、美化地主阶级,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来源:天高云淡善若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