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听说《轻于鸿毛》时,我就非常期待,不知道是谁想出让宋佳和佟丽娅来搭档双女主,实在是创意十足又巧妙。
刚刚听说《轻于鸿毛》时,我就非常期待,不知道是谁想出让宋佳和佟丽娅来搭档双女主,实在是创意十足又巧妙。
两人的表演风格和职业道路都不尽相同,所以她们的合作颇有一番“破次元壁感”。
再加上两人的形象自带故事感,能够为角色的塑造加成,得天独厚的条件增强了吸引力,所以令观众十分好奇。
并且看完之后,我可以放心地说,它整体的质量也不让人失望,方方面面都很独特。
题材稀缺,视角新颖,以轻盈的方式呈现人生的重量,用荒诞的桥段讲述女性的故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观众,都能够从《轻于鸿毛》中收获思考和乐趣。
01
重构女性关系
《轻于鸿毛》的故事,起源于荒诞的巧合。开养老院的李鱼(宋佳 饰)在去往殡仪馆的路上,无意中撞到画家沈飞鸿(佟丽娅 饰)。
两人同路而行,又意外得知,她们到殡仪馆送的竟然是相同的“故人”钟实,他在跳海自杀之后,尸体被发现,进了殡仪馆。
而李鱼是其前任妻子,沈飞鸿是现任妻子。
去世的钟实成了电影中的“麦格芬”,串联起李鱼、沈飞鸿和钟实母亲三名女性。
遗体处理完毕,沈飞鸿回家整理钟实遗物,结果知道他有一套自己从未听说过的房产,按照继承权已经归沈飞鸿所有。
沈飞鸿按照地址过去,却发现李鱼在这里开养老院。对方告诉她,房子是离婚时钟实留给自己的,尽管因为太忙没顾上过户,但口头协议是存在的。
因为一个死去的男人,一套归属权不明的房子,两位陌生女性,开始紧密勾连。
按照传统套路,前妻撞上现任,两位女性之间,注定会走向“雌竞”。
电影设定里,关于房产的归属也算是竞争。
但她们之间却并没有走向狗血的雌竞,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冲突,照见彼此的困境,认同彼此的差异,先与对方和解,进而与自己和解。
女性之间的关系在过程中被重构,她们都曾经爱上相同的男人,但经历沧桑之后,对于爱情和男人给出了不同的评价。
李鱼是前妻,而钟实对于婚姻的处理方式是懦弱的,留下只言片语,便出走消失。李鱼自己撑起一地鸡毛的生活,也承担了赡养钟实母亲的责任。
沈飞鸿是现任,与钟实的相处日常是阳春白雪,围绕着艺术;她对于婚姻是满意的,但其实是压缩了自我,一直在迎合对方的喜好。
更不知,钟实还隐瞒了前妻的存在,对她声称父母去世,只字不提母亲。
女性困境在李鱼和沈飞鸿两者不同境遇之间被道出,她们评价的是钟实,回望的却是自己,凸显的是彼此面临的缺失。
本片以荒诞的外壳,包裹了沉重的现实议题,婚姻、房产、死亡,桩桩件件都是中国人日常的大事。
但它却没有渲染大事的紧迫,反倒通过轻盈和欢快的节奏,将“重于泰山”拍摄的“轻于鸿毛”,回扣了电影名字。
也由此把展开的种种遐想交付给观众,让观众与自己产生勾连。
轻盈的背后是创作者以“平常心”去看待严肃话题的自如,也是“不说教”的游刃有余。
02
女性的设定与困境
电影最精彩之处,在于对李鱼和沈飞鸿两位女主的刻画,饱满鲜明,这也是本片能够成立的关键。
李鱼是直率有江湖气,沈飞鸿则是温柔优雅。有无数的细节,将她们的亮点和反差放大。
脾气火爆的李鱼,解决问题常直来直往不考虑后果,是优势也是劣势,沈飞鸿则恰恰相反。
两人刚刚碰见,李鱼帮助沈飞鸿解决了上门讨债者的问题。
她的办法,是选择硬碰硬,拿着纸扎和火把就冲进别墅,仿佛要就地献祭。
对付讨债者,李鱼的江湖气是很奏效,瞬间控制住场面,拯救了唯唯诺诺不知所措的沈飞鸿。
而如此的“拯救”,到电影中期则产生了一次身份互换。
机关部门前去养老院检查,李鱼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惹得领导很不开心,对方越不开心,她反倒越急躁,差点火上浇油。
沈飞鸿却在此刻派上了用场,她利用所学的钢琴现场组织老人展示才艺,成功挽回领导对于养老院的刻板印象,从而守护住了李鱼的精神寄托。
她们的性格既“水火不容”,但又十分互补。才有了之后的惺惺相惜,彼此救赎。
女性在与自己毫不相同的人身上,依旧能看到自己。
两人的性格并非完美,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各自生命中的缺憾,却也让人物本身通往真实。
李鱼的倔强火爆难以被世俗接受和喜欢,而她先死了孩子,又死了老公,被说是“命硬”,在那个环境下,被人嚼舌根。她的人生没有寄托,将重心全部放在养老院以分散注意力。
沈飞鸿则是没有自我,从小被家庭规训,长大又因为擅长忍让,在婚姻中仍延续模糊自我主体性的习惯性操作。
李鱼向往沈飞鸿有家庭的呵护,沈飞鸿却羡慕李鱼的洒脱。
最巧妙的是两段婚姻的差异,不同关系的相处模式都具备当下性。
李鱼是“糟糠之妻”,跟钟实经历了从一无所有到小有所成。她也认为,婚姻中钱更重要。
而沈飞鸿与钟实,却是“高山流水”的知音,日常是艺术和灵魂的交互,认为情绪价值更重要。
其实两者并没有对错,值得思考的是两人都是钟实的妻子,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婚姻关系却有如此的差异。足以证明在当下,婚姻早就脱离了“一生一世”的传统模式。
随着年龄增长和种种经历,人都会成长,而亲密关系会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人和人之间或许只能够相互陪伴着走一段路。
李鱼和沈飞鸿尽管遭遇不同,困境却类似。
不管是离异丧子的孤独,还是在婚姻中的忍让和委屈求全,都代表了她们主体性不足,自我意识薄弱,没有目的地,才会始终失落。
03
以死写生与女性关系
《轻于鸿毛》以死亡为开篇,讲述的却是三位女性的生活碎片,形成一曲献给生命的赞歌,强调的是生命的酸甜苦辣和百般况味。
在死亡的笼罩下,三位女性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它暗示了生命的智慧与真谛,将无法承受的变迁和动荡也处理得举重若轻。
死亡在电影里不再是终结,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李鱼在失去中寻找回勇气,而沈飞鸿则在转折中摆脱束缚。
当婆婆去世,两人在坟前留下了自己“印记”。李鱼留下了代表沈飞鸿的“苹果”,沈飞鸿则画下一条“鱼”。
她们是在彼此身上得到重新开始的念头,建立自己的生活。
李鱼与沈飞鸿的和解似乎是女性互助与彼此认同,但其实更关键的是生命的勾连,电影通过三种维度,呈现她们关系的特殊性。
一是李鱼的江湖气与沈飞鸿的温柔,能够成为互补的生存策略,前者教会后者如何在世俗中立足,后者则让前者看到精神世界的丰富。
二是两人的心理伤疤都得到治愈,李鱼的丧子之痛和沈飞鸿的婚姻危机,在电影中由个体伤疤化为集体治愈的契机,她们的伤疤反倒成了理解彼此的入口。
三是超越了血缘关系,李鱼、沈飞鸿、钟实的母亲三位女性明明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因为有共同经历,产生了情感的连接。
连接建立在彼此参与对方生命重要时刻的基础上,为新时代语境下的家庭关系提供了崭新的形式与空间。
电影通过李鱼和沈飞鸿证明,女性之间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不是互为"他者"的竞争对手,而是共享着相似困境与希望的命运共同体。
正是本质上的接近才让她们能够拓展彼此的生命维度,在镜像中欣赏到更完整的自己和理解到更全面的对方。
她们选择和解前行,也是从迷失到觉醒的过程。
所谓的“轻于鸿毛”,说的不是生死,不是婚姻,而是我们在面对沉甸甸的选择时的态度与方式。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永远不必自己前行。那些无法承受的“重于泰山”,在人与人的理解与托举中终将"轻于鸿毛"。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