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影视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进入持续走高的繁荣发展期,特别是在党和国家的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精心创作的好作品、大作品、现象级作品接踵而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影视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进入持续走高的繁荣发展期,特别是在党和国家的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精心创作的好作品、大作品、现象级作品接踵而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文艺评论的重要对象,呈现出社会影响力大,媒体和民众关注度高,热播、热议、热搜等显著特征。信息化时代,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精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及时改编转化为影视作品,是新时代革命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好途径。
关于“史与戏”的问题
怎样认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属性,即它是“史”还是“戏”,始终是文艺评论中争执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网络和社会上普遍流传一种观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是革命历史教科书的翻版,是影视化的历史教科书。因此,它的本质是“史”不是“戏”,不能够“戏说”。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
毫无疑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具有特殊性的文艺作品。它是以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会议和重大历史决策为叙事中心和创作对象的,因为重大,它必须真实,不能任意编造,否则就是篡改历史,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但是应该看到,这种特殊性并不能影响它作为文艺作品的根本属性。本质上讲,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属于艺术范畴,是一部戏。它不同于纪录片和历史书,不是原汁原味地记录历史,更不是复制历史。历史是无法复制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所呈现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是编剧从史料出发,把它变成故事,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性格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刻画历史人物,用艺术的方法来展现历史,揭示历史规律。必须明确,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编剧不是历史典籍和革命历史教科书的搬运工,而是文艺创造者。我们创作的剧本中的历史,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的“典型化”了的历史、故事化了的历史。任何题材的电视剧,就展现方式而言,主要靠虚构、靠艺术加工。所以,不能用历史书的真实标准来要求创作者,不能把合理的虚构人物、情节和艺术加工说成是歪曲历史。这就好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三国志》是历史典籍,记录的是真实的历史,《三国演义》是艺术作品,是将历史真实和艺术加工完美结合的典范。如果《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样处处真实,那它就不可能成为一部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了。
关于“虚与实”的问题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公认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基本创作原则。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艺术真实是“虚”还是“实”?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可以到什么程度?这是文艺评论中分歧很大,没有取得统一认识的问题。我认为,大事,即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会议、人物、决策等。时间、地点、人物等都必须真实、有依据,而且不能是孤证。除了这些,都是“小事”,都可以虚构。由于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本质是戏而不是史,所以,用艺术真实来反映历史真实,做好“小事”也不虚是创作精品的关键。
历史题材名著《三国演义》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的一条主线——黄巾起义、董卓乱政、中原逐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猇亭之战、诸葛亮南征北伐、三国归晋等,都是真实的历史,一点不虚。虚构的是像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吕布戏貂蝉、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义释曹操、诸葛亮的空城计等。正是这些虚构的故事成为千古绝唱,塑造了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就了一部文学经典。
大事不虚,因为有史实根据,好办。关键在于把它结构好、串联好。难的是小事不拘。就影视剧而言,大事小事都是事,什么事?是故事。所以创作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编好故事上面。所谓编故事,就是写戏,就得“戏说”。当然,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其中,真实和艺术加工的空间有多大?编剧把史料编成故事有多大的自由度?度的把握是最难拿捏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必须以真实为基础,二是要合乎情理。
以《觉醒年代》中最为著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例。1920年春,陈独秀和李大钊在从北京到天津的途中相约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建立中国共产党。这件事没有文字记载,是一些参与建党的先驱后来回忆口述的。经过党史部门反复考证,确有其事,被正式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但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两位创始人是在什么环境下怎样相约建党的,并没有具体的史料支撑。电视剧怎样形象地反映这一建党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这就需要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准确地艺术再现这一经典场景,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发现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在通往北京的道路上,灾民遍野,饿殍千里,惨不忍睹。大量的灾民被拦截在天津的城乡接合部。寒冬腊月,海河大堤的无数窝棚里每天都有饿死冻死的灾民。腊月二十三日,当陈独秀和李大钊看到成千上万灾民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场景时,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建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油然而生。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
这就是经过一定艺术加工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段真实历史的生动呈现。《觉醒年代》播出后,几乎所有观众无不为之潸然泪下,由衷地感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关于“人物与角色”的问题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主角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能不能把这些人物,包括领袖人物作为影视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艺术加工和再现,可以加工到什么程度?这是文艺评论中分歧很大的一个问题。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难写,最难的莫过于写人。因为这些是历史书上真实的名人,条条框框很多。最初写电影《邓小平》,整部作品一个虚构人物都没有,犹如一部“人演的纪录片”。到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领导提出一个要求,要好看,要让邓小平的形象鲜活起来。这很难,因为邓小平本身话不多。不说话怎么鲜活?让他滔滔不绝,又完全不符合他的形象;可若一直少言,故事又该怎么推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解放思想,遵循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原则,把包括领袖在内的历史人物作为角色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人写活了,戏才好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三集是讲改革开放之初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的故事。十年积累的两千多万知识青年返城是当时非常棘手的问题。回城没有工作怎么办?矛盾集中到最后,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下,邓小平缓缓地说出了七个字“让孩子们回来吧”。我写到这儿的时候,老实说,已然泪流满面了,因为我也是知青。后来我接到许多知青的电话,很多人是哭着说的。短短的七个字,改变了两千万青年人的人生轨迹,邓小平的人物形象因此而深入人心。这就是把历史人物当作角色来创作的效应。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
《觉醒年代》能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让历史人物从书本上的概念变成了鲜活、真实、可爱、感人的人物形象。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陈延年、陈乔年甚至以前经常出现的毛泽东都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觉醒年代》中的配角,如蔡元培、吴炳湘、汪大燮、辜鸿铭、赵纫兰等也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虚构人物,也是大家讨论较多的话题。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是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重要手段,写好虚构人物,是出精品的重要因素。《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觉醒年代》和《西北岁月》在虚构人物创作方面都做了不少大胆尝试。虚构人物总的来讲是故事化、戏剧化的需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有原型的角色,另一类是功能性角色,为串联故事、烘托主要人物服务的。《西北岁月》历史跨度25年,出场的真实历史人物313人。为解决好头绪多、节奏慢、人物不集中、故事不连贯等问题,我们本着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虚构人物和虚构剧情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突破。陕西农民李老栓一家五口、刘巧翠和第五憨柱、一抹云、方一江,以及魏海、刘玉琪等,虚构角色之多,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所罕见。这些虚构的人物和剧情,不仅有效发挥了贯通故事结构、连接历史人物、紧凑故事节奏、丰富故事内容的功能,还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启发观众深度思考和共情的作用。比如,农民李老栓一家五口都是虚构的。这家人没有原型,或者说他们的原型就是千千万万的西北人民。李老栓是地地道道的西北农民,平时种地产粮补给部队,战时帮着部队运输物资,无条件地支持为人民带来希望的中国共产党。李老栓三个儿子大娃、二娃、三娃在革命的不同阶段先后参军,最终都为革命事业牺牲。三娃是个活泼可爱的青年,刚刚和刘巧翠谈了对象,是否让他牺牲,剧情曾反复推敲过多次。最后的处理还是遵循艺术真实的规律,在那个残酷的革命岁月中,老区人家“八子参军”全部牺牲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那正是无数百姓为支持党的革命事业,毫无保留奉献一切的时代缩影。全剧结尾时,当习仲勋和齐心来到李老栓家,为烈士李大娃三兄弟擦拭墓碑,含泪向他们倾诉告别的场面,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洒泪。此时此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主题在无声中得到了升华。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电视剧《西北岁月》剧照
真实与虚构,是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和评论的核心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目前还处在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阶段,需要创作者和评论者共同努力,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寻找规律,努力攀登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新高峰。
来源: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