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乐颂》里有个情节特别扎心:樊胜美父亲病重急需用钱,她硬着头皮向曲连杰求助。这个开着500万兰博基尼的富二代,居然连2万块都不肯借。
《欢乐颂》里有个情节特别扎心:樊胜美父亲病重急需用钱,她硬着头皮向曲连杰求助。这个开着500万兰博基尼的富二代,居然连2万块都不肯借。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气炸了。太抠门了吧?500万的车都买了,2万块不就是一顿饭钱?
但仔细想想,曲连杰不是小气,他是算得太精了。
曲连杰是谁?典型的功利主义者。在他眼里,人际关系明码标价。
他对樊胜美大方,是因为他以为能“买”到她的陪伴。送衣服、请吃饭、带参加酒会……这些“投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一旦发现“亏本”风险,立刻止损。
当樊胜美开口借钱,曲连杰瞬间清醒。这已经不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游戏,而是可能赔本的买卖。他立刻换了一副嘴脸。
“最近手头紧”、“生意需要资金周转”……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樊胜美在他眼里,不值2万块的风险投资。
更现实的是,曲连杰们有一个精准的“人际价值评估系统”。
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认识的人分成三六九等:有用的人,暂时没用但未来可能有用的人,肯定没用的人。
樊胜美属于哪一类?在曲连杰看来,大概率是第三类。一个外地来的普通HR,不能给他带来商业机会,也没有强大背景。帮她,纯粹是“浪费”。
曲连杰不是个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际算计”无处不在。
有些人愿意花几万块办一张会员卡,为了结识“有价值”的人脉;却不愿意借给穷亲戚几千块钱,因为觉得“没有回报”。
这不是小气,这是精心计算后的利益选择。
樊胜美的悲剧在于,她高估了自己在曲连杰心中的分量。
她以为共度了几次美好时光,至少能算个朋友。但在曲连杰的价值体系里,她从来就不是朋友,只是消遣。
《欢乐颂》最残酷的地方,就是撕开了这层温情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人际关系中赤裸裸的价值计算。
每个人都在无意中被标价。你的身份、职业、收入、资源,都构成了你的“人脉估值”。
当我们指责曲连杰冷血时,也不妨自问:我们是否也曾下意识地进行过类似的计算?是否也曾区别对待过不同“价值”的人?
成年人的世界,很多时候就是这么现实。你的“价值”,决定了你能获得多少帮助。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宁愿砸重金买车买表,却不愿意借钱给朋友——车和表是身份象征,能吸引更多“有价值”的人;而借钱给“价值低”的人,可能血本无归。
曲连杰的兰博基尼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他进入某个圈层的门票。而借给樊胜美的2万块,在他看来纯粹是损失。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能买500万的车却不借2万”这种问题了。答案很残忍:因为那500万的车对他来说值得,而你,不值那2万块。
这就是《欢乐颂》留给我们的思考:在抱怨别人现实之前,先要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这不是鼓吹功利,而是认清现实。
当你足够强大,全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包括曲连杰那样的人。
PS:当然不是鼓励大家成为曲连杰那样的人,只是希望你看清这个世界运行的某些规则。真诚待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不被“价值计算”伤害。
来源:依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