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归队》最后一集一播,袁姗姗的账号就关掉评论,胡军却冲上热搜第一,同一张屏幕,两种结局,差在哪?
《归队》最后一集一播,袁姗姗的账号就关掉评论,胡军却冲上热搜第一,同一张屏幕,两种结局,差在哪?
差在一张脸有没有动过刀,差在一句台词有没有走心。
剧组公布的花絮里,胡军三天只喝水,蹲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地里啃的是真马粪,镜头里他喉咙滚动那一下,胃里的酸水跟着翻,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冷。
陈靖可拍毒瘾发作,把手心抠出血,血是真血,道具血浆没用,导演喊停后他还在抖,去缝了三针。
李乃文演汉奸被儿子骂,他憋住眼泪,嘴角抽两下,鼻孔放大,没掉一滴泪,观众全哭了。
观众要的就是这股真疼。
袁姗姗出场时,镜头推到她鼻子,鼻梁亮得反灯,法令纹像两条塑料条,哭戏一掉泪,苹果肌纹丝不动,观众马上出戏。
她过去在古装戏里用厚刘海挡额头,灯光一打,看不出填充痕迹,战争戏不行,土灰往脸上一糊,反而把塑料感衬得更明显。
她想要的可能是“憔悴也美”,结果观众只看见“假脸穿帮”。
央视播《觉醒年代》时,女演员一律素颜,连口红都不许涂,导演说“那个年代没有滤镜”。
这句话成了新标准,观众把两部剧放一起对比,袁姗姗的脸就成了反面教材。
她没明白,战争戏不是选美,观众要的是“像那个年代的人”,不是“像精修海报”。
更麻烦的是,她过去靠“马甲线女王”上综艺,标签是“自律美女”,观众对她的脸早有期待,一旦崩了,落差更大。
胡军以前也被说“套路硬汉”,这次直接吃马粪,把质疑砸碎。
袁姗姗没拿出对应的狠活,观众自然把票投给真疼的那一边。
数据不会骗人。
《归队》播出期间,胡军角色名搜索量涨七倍,袁姗姗名字关联词第一是“脸僵”。
品牌方跟着撤掉她的预热微博,原定官宣的护肤代言也换人。
她想靠这部正剧转型,结果反被定型为“塑料演员”,这一步棋走错,代价是口碑和商务一起掉。
观众不是针对她,是针对不敬业。
蒋欣在同一部戏里,指甲缝里塞泥巴,头发抹油,脸上扑黑粉,镜头里她像从战壕里爬出来,没人骂她丑,全在夸她拼。
袁姗姗想保颜值,却丢了饭碗,这笔账,她自己最清楚。
戏里戏外,真和假隔着一层皮。
胡军用三天不吃饭换一场封神,袁姗姗想用玻尿酸保住美貌,结果把观众推出屏幕。
战争剧不是滤镜秀场,谁把脸看得比角色重,观众就把谁踢出局。
脸重要还是戏重要?你把票投给谁?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