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身边多个大伙伴关心我健康,建议我运动之前,我收藏的居家运动视频正在收藏夹吃灰。
在身边多个大伙伴关心我健康,建议我运动之前,我收藏的居家运动视频正在收藏夹吃灰。
问起小伙伴的近况,其告诉我自己又怂了,没勇气开始新的生活,尽管对现状不满意。
一个小伙伴正构思创业计划,但迟迟未曾落地……
最近看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让我意识到最难的不是抵达,而是出发。你与梦想的距离,也许就差一个勇敢的开始。
我们总在“渴望改变”和“不敢开始”之间反复横跳,就像电影里那只攥着工牌发抖的蛤蟆精——明明知道外面有另一种可能,却被“稳定”两个字捆住了脚。
01
浪浪山小妖怪的“出发”哲学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说:“并非因为事情困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变得困难。”
其实,真正困住我们的是自己。就像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浪浪山”是什么?
它是世俗观念的具象化与内心困境的隐喻。
浪浪山不仅是电影中的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世俗标准、内心恐惧与舒适区的象征。
它代表着那些“别折腾”的劝诫和“别人都这样”的参照系,最终化作捆住手脚的枷锁。
就像稳定的铁饭碗工作,即使每天都想辞职,但仍不敢真的提离职;就像30岁没结婚就是失败,无论自己是否快乐。
这些“必须怎样”的规训,让我们把“我想”活成了“我不敢”。
在电影中,小妖怪之所以会出发,是梦想破碎后的绝地反击。
小猪妖用身上的猪毛努力刷锅,只为了能入大王的编制队伍,但用力过猛将大王父亲和爷爷的题字也给刷掉了而被大王下令追杀,梦碎浪浪山。
这对应着现实中的我们:为了符合“优秀”的标准,剪掉自己的棱角,磨平所有的想法,最后发现自己成了“好用的工具人”,却离梦想越来越远。
但当他们逃到村口,听到村民说“唐僧师徒取经成佛”的那一刻,小猪妖眼里燃起的“破罐子破摔的野火”,喊出"咱们也去当佛",他觉醒了。
小猪妖凑齐的草台班子,“齐天大圣”是社恐的猩猩怪、“沙僧”是话痨的黄鼠狼、“圣僧”是油滑的蛤蟆精,而“二师兄”是自己。
但事实证明,行动胜于完美的初始状态。
他们一群人,形象搞笑,目标也不清晰,甚至能力也存疑,但这并未阻止他们上路。
出发本身就是对“等待准备好”心态的最大反击。
人,不是看到希望才出发,而是出发了才有希望。
02
我们为何被困在“浪浪山”下?
美国作家安·拉莫特说:“几乎所有事情都是通过‘开始’而完成的,包括你害怕的事情。”
古人云: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其实,我们的不敢出发与行动,是对“未知”的恐惧大于对“不满”的忍受。
说白了就是痛苦还能忍受,等你真的忍不时,你才会寻求改变。
就像前面的小伙伴说怂,不敢开始新生活,害怕周围人的眼光。但其实在上次,因为一场病,其迈出了一大步。
大脑厌恶风险,故我们害怕辞职后的不稳定、害怕新领域的失败、害怕改变后的自己不被认可。
这些被大脑本能夸大的困难,会阻止我们冒险,让我们宁愿忍受确定的痛苦,也不愿尝试不确定的幸福。
另外,“完美主义”的诅咒与“身份认同”的绑架。
常听到身边人说,等等,现在还没准备好,等万事俱备,等一个最好的时机,结果便是永远都在准备中将热情耗尽。
就像浪浪山的小妖怪们,他们非要让画师画出最完美的一幅画像。追求完美,却成了不行动的理由。
后面反派大妖怪问小猪妖:你到底想要什么?小猪妖说,我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而只有当我们出发,在路上,才能逐渐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样,也才能为之倾尽一切,即使最后的结果是回到原点。
打破完美主义的诅咒,出发才能看到路上最美的风景。
而身份认同也会导致我们不敢逾越雷池一步。
比如我就是一个普通职员,那不是我该想的事;我就是一个妈妈……我们被自己或社会设定的“身份”牢牢捆住,而下意识回避所有的机会。
就像电影中的猩猩怪,明明力大无穷,却因为“社恐”标签不敢说话——直到为救孩子才爆发潜能。
抛开身份认同,去问自己的心,到底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想要做什么事。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秘密在于开始。”
03
如何像小妖怪一样,勇敢迈出你的“浪浪山”?
苏格兰登山家W. H. 默里说:“直到一个人做出承诺,他始终犹豫不决,总有退却的余地。关于所有主动的行为(和创造),有一个基本的真理,忽略这个真理会扼杀无数的想法和绝妙的计划:那就是,一个人在承诺的那一刻,天意也会随之而动。”
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你要容忍生活的不确定性,答案不会在安全中出现。”
未知令人恐惧,但同时,这也是其魅力之处。
如何像小妖怪一样勇敢迈出第一步,首先我们可以进行最坏结果的想象。
问自己:“做了某事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我能不能承受?”
其实,当你想清楚这个问题,99%的恐惧也就没了。
但如果你说不能承受,那就不做,也不要日后想起时说如果当时会如何。
我回答小伙伴的话便是,怂了也没事,无非两种结果,一种是能忍到最后,另一种是忍不下去,那你就会想办法改变,所以不必担心。
其次,践行“5分钟启动法则”。
不要纠结和内耗,就告诉自己:“我只做五分钟。”
想跑步的换上装备下楼跑五分钟,想看书的打开书或阅读软件看五分钟。
行动本身会重塑你的情绪,5分钟后,你通常会继续下去。
就像《微习惯》中作者说的,当他开始做俯卧撑,做完一个后,通常还会多做几个,慢慢就可以做几十个了。
其三,完成比完美重要100倍。
虽然有人说,出名要趁早,你要一炮而红,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需要像曾国藩一样,接受自己早期的笨拙。
比如背不下来,就一句句死记硬背下来,熬夜背;比如发布一个60分的作品,远超过一个100分的构思。
一边行动一边迭代,才是正确做法,而不是在空想中完美。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最后,找到你的“取经小队”。
小猪妖开始上路前,先找到了同路人。尽管可能每个人的最终追求不同,但却能在路上互相监督、鼓励,让旅途的意义丰富起来。
集体的力量能极大降低个人出发的心理成本。正如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却可以走得很远。
其实,同路人的意义,就是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硬撑”。
只要有人坚定地站在你背后,哪怕只有一个,你也会浑身充满力量,勇往直前。
写在最后
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失败’这个词,它只是排除了另一种不可行的方式。
而人生的遗憾,从来不是“我失败了”,而是“我本可以”。
我们总以为“出发”需要惊天动地的勇气,其实不过是像小猪妖那样,在某个失眠的夜晚突然坐起来说:“妈的,不管了,明天就去试试。”
怕什么前路漫漫,走一步,便有一步的光亮。
你与梦想之间,隔着的往往不是万水千山,而是“要不要出发”这一个念头。一旦你鼓起勇气跨出第一步,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
ps:你正被哪座‘浪浪山’所困?你准备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目标和第一步,让我们彼此见证,互相鼓励!
来源:二次元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