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视行业加速拥抱新技术的当下,首部AIGC(生成人工智能)抗战微短剧《坐标》横空出世,这部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作品,采用“无真人出演、无实景拍摄、无动作捕捉”的全AI(人工智能)制作模式,今年9月1日上线后,拿下猫眼热度与有效
转自:天津日报
在影视行业加速拥抱新技术的当下,首部AIGC(生成人工智能)抗战微短剧《坐标》横空出世,这部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作品,采用“无真人出演、无实景拍摄、无动作捕捉”的全AI(人工智能)制作模式,今年9月1日上线后,拿下猫眼热度与有效播放量双料冠军,并引发广泛关注与思考——它能否凭借AI技术还原历史细节与真实感?又为微短剧创作和主旋律表达带来了哪些变革与影响?
AI技术让历史细节与真实感落地
长久以来,AI微短剧总被“画面粗糙、逻辑断裂、人物表情呆板”等问题缠身。《坐标》打破了这些偏见,实现了从单纯技术展示到深度艺术创作的蜕变。
从画面质感看,《坐标》运用50帧超高清分辨率与三维声技术,为观众营造出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开篇苍茫的太行山峦,晨曦洒下,画面细腻得如同油画,史诗般的氛围将观众瞬间带入战火纷飞的1942年。剧中画面呈现出清晰的分层特点:山间远景的还原度很高,细节与光影效果足以乱真;人物特写则通过AI对海量人类表情数据的深度学习,精准捕捉角色细微变化,让虚拟人物有了鲜活生命力。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院长杨爱君表示:“《坐标》在AI技术的影视化应用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它通过对历史影像、人物资料的深度分析学习,在还原历史场景和人物神态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准,为AI参与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不过,在追求技术提升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对历史情感表达的弱化。”
双线叙事让抗战精神实现代际传递
《坐标》以独特的“军事测绘”视角切入,采用双线叙事结构,将历史与现代紧密相连。历史线上,八路军指导员、测绘专家周秀兰在被日军囚禁的绝境中,绘制假地图诱敌深入。她以铅笔为武器,借口标注“八路军阵地”,狠狠刺瞎日军军官双眼,最后不惜牺牲自己,成功引导日军进入八路军包围圈,谱写了一曲英勇无畏的战歌。
现代线则从山西左权县一位村民偶然挖出地图残片展开,军事博物馆运用先进技术修复地图,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故事最终延伸至军事测绘课堂,年轻的学员们从这段历史中领悟到测绘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实现了抗战精神的代际传承。
两条线索以“地图”为纽带,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精神闭环。在短短4集、不足20分钟的时长里,节奏明快,让观众在紧张的剧情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影视制片人李乙平评价:“《坐标》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巧,在有限的篇幅内巧妙融合双线叙事,以小见大,展现宏大历史主题。这种创新不仅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新思路,也让主旋律题材以更亲民、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走近年轻观众。”
创新实践为AI历史短剧立行业范本
《坐标》的成功,不仅在于一部微短剧的火爆,更在于它为整个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内容创作上,它证明了AI能够成为传递历史精神与情感的有力载体。制作方山海研究院通过扩散模型,完成周秀兰影像生成模型训练,使得年轻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感受到与历史人物的强烈情感连接。当弹幕中出现“这眼神和爷爷讲述的英雄形象一模一样”的反馈时,AI已然突破了技术工具的范畴,成为连接代际情感的桥梁。尽管部分画面仍存在细微瑕疵,但这恰恰体现了AIGC微短剧的发展潜力,激励着创作者不断改进。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坐标》构建的创作模式,既包含标准化的技术应用流程,又锚定了历史题材不可或缺的情感价值核心。这一模式大幅缩短了历史题材、主旋律题材微短剧的制作周期,降低了复杂场景的创作成本,为行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模板。同时,它打破了微短剧长期聚焦都市、言情的题材局限,将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精神融入微短剧创作,拓展了受众圈层,吸引更多优质创作者与资本投身AIGC微短剧赛道,为这一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剧张永琛表示,《坐标》以创新为帆,技术为桨,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了自己的“坐标”。它为AI参与主旋律题材创作提供了成功范本,也为影视行业在AI时代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方向,让观众对未来AI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充满期待。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