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迪士尼这样的全球影视巨头都开始投资海外短剧平台,另一边国内影视公司陆续交出2025年半年报,成绩单却差得有点多。
最近影视圈讨论最热烈的话题,除了暑期档的几部大片,就得是短剧给行业带来的震动了。
一边是迪士尼这样的全球影视巨头都开始投资海外短剧平台,另一边国内影视公司陆续交出2025年半年报,成绩单却差得有点多。
同样是做短剧,有的公司靠这门生意成功翻身,把亏损变成盈利,有的公司收入看着涨了不少,钱却没赚到手里。
还有的公司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把短剧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这条赛道眼看着越来越挤,到底谁是真的吃到了红利,谁只是表面热闹,背后的门道远比想象中复杂多了。
先说说那些在短剧赛道上跑在前面的公司,完美世界、华策影视、幸福蓝海、柠萌影视这几家,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确实亮眼。
对它们来说,短剧已经不是随便试试的小业务,而是实实在在拉动业绩的主力。
完美世界上半年彻底摆脱了亏损,营收36.91亿元,净利润5.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4.52%。
这里面短剧的功劳不小,直接让公司影视业务收入冲到7.67亿元,同比暴涨756.35%。
今年他们在短剧上投入不少,出了好几部现实题材作品,其中《夫妻的春节》播放量突破5亿,成了2025年第一部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
虽然游戏业务还是营收的大头,但短剧实实在在帮影视业务扭了亏。
华策影视作为做电视剧的老牌公司,上半年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65.05%。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这些长剧还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他们搞的“长短联动”策略很见效,短剧成了重要的补充。
现在华策影视每个月能稳定产出20部短剧,其中《以爱之名》正片播放量达到5.1亿,市场号召力一点也不差。
幸福蓝海也实现了扭亏为盈,上半年净利润900万元,同比增长128.99%。
这得益于他们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作为国企重点布局的企业,短剧业务已经和电影业务平起平坐,上半年都各推出了3部作品。
今年在“潮计划”推动下,他们跟不少新兴短剧创作团队合作,重点做文旅题材,《神兽河行记》还入选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推荐剧目。
柠萌影视算是传统影视公司转型短剧的标杆,上半年营收4.01亿元,净利润1400万元,成功扭亏。
光是短剧业务收入就超过5000万元,每个月能稳定生产16部以上,成了公司第二大增长支柱。
他们成立了“好有本领”和“星柠”两个短剧子厂牌,专门深耕细分领域,还把长剧积累的制作经验、行业资源都用在短剧上,持续出精品。
有公司发展顺利的,就有发展不顺的,欢瑞世纪和华谊兄弟这两家,就算靠短剧拉动了一些收入,却没赚到钱,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
欢瑞世纪上半年营收1.98亿元,但净利润亏了600万元,从盈利变成亏损。
旗下负责短剧的天津星链视界营收1.25亿元,本来是拉动增长的关键,但为了搭建团队、开发海外短剧平台花了太多钱,光这部分就亏了300万元。
对现在的欢瑞世纪来说,短剧是不得不抓的救命稻草,可成本没控制好,这根稻草显得格外沉。
华谊兄弟的处境更难,上半年营收只有1.5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滑50.37%,净利润亏损扩大到7400万元,传统影视业务收入直接降了一半。
虽然他们也在短剧上发力,搞了“华谊兄弟火剧”厂牌,推出9部作品,但这点收入根本填不上主业萎缩的窟窿。
这几年华谊兄弟已经连续亏了七年,影视主业下滑得厉害,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短剧对他们来说更像是未来的希望,没法立刻解决眼前的问题。
还有些公司还在短剧赛道上摸索,比如慈文传媒和稻草熊娱乐,转型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
慈文传媒算是最早做短剧出海的公司之一,这些年把主要精力放在海外市场,跟ReelShort、中文在线等平台都有合作。
今年他们的短剧《LoveOnTheSidelines》登陆五大国际平台后,很快就冲到了榜首,海外开拓能力还是有的。
他们预计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能提升到15%以上,但目前这点收入还没能让公司摆脱亏损,上半年净利润亏了2300万元。
稻草熊娱乐作为后来者,把短剧的方向定在文化赋能上。
今年推出了《祈安澜》和《舟楫千里号歌来》两部短剧,都围绕大运河文化展开,想把非遗元素融入年轻观众喜欢的叙事里,慢慢积累IP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不过现在稻草熊娱乐的短剧业务还在摸索阶段,没形成规模。
同样是做短剧,为什么利润差距这么大?其实不是偶然,跟公司的战略和执行都有关系。
那些做得好的公司,最关键的是早早就看到了短剧的潜力,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结合自己的优势去布局,把短剧当成长期业务来做。
柠萌影视2017年就开始关注短剧赛道,这么多年下来,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精品化”的体系,之前的爆款短剧《二十九》就是从长剧《三十而已》衍生出来的,能把IP价值充分利用起来。
华策影视的“长短联动”也很聪明,把经典长剧IP当成“母矿”,不断开发衍生短剧。
像《去有风的地方》和衍生短剧《我的归途有风》,长剧负责打感情牌、做深度,短剧承接碎片化叙事,让IP的生命周期更长。
幸福蓝海和完美世界则走了差异化路线,幸福蓝海靠着江苏广电的背景搞“潮计划”,从内容、传播、生态三个方面入手,让短剧和文旅产业深度结合。
完美世界则是聚焦现实题材,拍了《夫妻的春节》这种有社会温度的作品,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特色。
光有好战略还不够,得有合适的组织架构去落地,不少公司打破了原来做长剧的老模式,搭建了更专业的团队。
柠萌影视成立两个独立短剧厂牌,不用受传统大剧组的拖累,完美世界靠旗下的完美宣言工作室,把长剧的制作经验用到短剧上。
华策影视2023年就成立了微短剧创业中心,保证资源能高效协同、决策能快速落地。
幸福蓝海也借着“潮计划”,跟平台、专业机构多方面合作。
这种自我调整,让他们能更快适应市场变化,做出好内容。
再看华谊兄弟和欢瑞世纪,他们的问题就很明显了,华谊兄弟其实早早就接触过短剧。
2018年旗下子公司“春风画面”就出过竖屏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但之后没继续投入,直到主业不行了才想起回头做短剧。
那时候市场已经被别人占了,竞争特别激烈,再投入更像是为了弥补主业亏损的“焦虑型投资”,根本来不及救急。
欢瑞世纪也是类似情况,2021年就说要关注短剧,可直到去年才真正开始布局。
节奏慢了一步,就算今年收入有增长,也躲不开“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现在看来,短剧这场热闹,不是谁参与了都能分到好处,最后能赚到钱的,还是那些战略清晰、愿意长期投入的公司。
眼下传统影视公司在短剧赛道的第一阶段“跑马圈地”差不多结束了。
接下来随着产能越来越多、监管越来越严、观众审美也在提高,竞争只会更激烈。
其实传统影视公司做短剧,真正的优势不是能拍多少部,而是把这么多年积累的讲故事能力、制作水平、资源整合能力,跟短剧的传播特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降维打击”。
对那些还在摸索的公司来说,现在更该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优势在哪。
是擅长做IP,还是能搞类型创新,是在本土市场运营得好,还是有海外视野?
只有跳出“赚快钱”的想法,把短剧当成长期战略的一部分,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
未来短剧行业将如何发展,短剧公司之间的较量,直到现在才刚刚开始!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