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播的年代电视剧《六姐妹》像一面镜子,把“亲职化”三个字照得纤毫毕现。大姐家丽聪明能干,像一根被拉直的钢丝,把全家牢牢串起;可钢丝再硬也会断,她终其一生却只换来母亲的冷眼。
热播的年代电视剧《六姐妹》像一面镜子,把“亲职化”三个字照得纤毫毕现。大姐家丽聪明能干,像一根被拉直的钢丝,把全家牢牢串起;可钢丝再硬也会断,她终其一生却只换来母亲的冷眼。
很多人在还是孩童时期就有家丽这样的遭遇,明明还是孩子,却先学会了换尿布、哄弟弟妹妹,把哭咽进肚子,把书包换成菜篮,把“我想要”翻译成“没关系”。
为什么有人天生就像签了终身保姆合同?为什么长女总是很累?作为长女,是不是天生就是要吃亏的?
通常是长女们在家庭中往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承担着超出年龄的责任,这使得她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其实,女性被赋予照顾者角色,这类情况会更多。亲职化并不只是在女性中才有,若是多子女家庭,长女或者长子往往更容易有这些特点。美国心理学家罗纳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一书里提出,第一个出生的子女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他们会形成一种“成就型性格”。
我们就从《六姊妹》剧中家丽身上看看有哪些特点,你家中的某位长辈或者哥哥姐姐中有类似的表现。
1. 超负荷责任感
常常觉得自己对家庭的和谐、家人的幸福负有重大责任。
无论是照顾弟妹,还是分担父母的压力,总是冲在前面,哪怕自己已经疲惫不堪。
比如,在电视剧《六姐妹》中,家丽从小就要帮助妈妈照顾妹妹们,长大工作后,她会把自己的工资上交补贴家用。
等到妹妹们长大工作后,她还要给妹妹们安排工作,哪怕自己经济不宽裕,也会去帮助妹妹。
2. 追求完美
由于渴望得到家人的认可和赞扬,长女们往往对自己要求极高。
在学业、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她们都力求做到最好,一旦出现失误,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
相对于家里的其他兄弟姐妹,老大们可能会更努力、更上进,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自己做出成绩,足够成熟懂事,才能获得父母的爱。
3. 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和认可
长女习惯通过满足他人的需求来获取安全感和价值感。她们会优先考虑家人、朋友的意见和感受,而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
即使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为了不让他人失望,她们也会选择妥协。
4. 难以接受帮助
长期处于照顾者的角色,使得长女们在面对他人的帮助时,常常感到不自在。她们习惯了独立解决问题,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的表现。
比如哪怕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她们也可能独自默默承受,不愿意向同事寻求支援。
“长女综合症”究竟从何而来?
家丽从小就被赋予了“代理父母”的角色。她不仅要照顾五个妹妹,还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亲职化”(Parentification),意思是父母把自己的责任转移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家庭的情感或工具支柱。
从家庭层面,亲职化的孩子常被默认为“替补父母”。母亲产前压力可能加速那个“小大人”的“早熟化”,使其过早承担育儿责任,形成“父母化”畸形关系。
长女往往因为是家庭的第一个孩子,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期望。她们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把家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家丽就是这样,她的付出不是因为父母逼迫,而是因为她自己觉得“应该这么做”。
但这种自我牺牲的性格,也让她更容易被家庭利用,甚至被家人忽视。
家丽被视为“工具人”,她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她能为家庭做什么,而不是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情感需求。
她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而不是一种需要感激的行为。家丽最终让她在家庭中变得“工具化”。她成了那个“永远在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被爱、被关心的人。
他们被迫承担起属于家长的职责,洗衣做饭,打扫房间,成了大人口中“贴心又懂事的孩子”。
除此之外,他们还被期待成为父母的情感支持者。父母好像成了他们的孩子,一味要求孩子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感受,不然就会表现得很受伤。
其实,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都会被父母要求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要学会照顾父母,顾及他们的情绪,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孝顺。
这其实与所谓的“懂事”不一样,因为在此刻他们的身份是颠倒的,孩子不是孩子,而是成了父母的父母。
如何应对亲职化
如果你是“亲职化”中的父母,并且已经意识到给孩子带来的问题,那么你可以:
1. 承认问题
没有人生来就会当父母,这是一条需要不断学习的路程,所以,承认现在的你是一个做得还不够好的父母,意识到问题就是进步的基础。
2. 学会自省
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时刻保持自省,问一问自己:
·我是否在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哪些情况下我会这么做?
·我是否还存在一些个人议题没有解决,所以将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
3. 学会与孩子相处的新方式
做得好的父母并不是不会犯错,而是可以在犯错之后及时调整,如果你不知道正确的方式,你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来帮助你调整行为。
如果你发现”亲职化”的人就是你自己,并且已经意识到这些特点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局限,那么你可以:
1. 自我觉察与接纳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这些特点,并认识到这些特点并非天生不变,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承认“过度负责”是后天习得的生存策略,而非个人缺陷。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
2. 学会放手,寻求家庭对话
适当放下对家庭和他人的过度责任,给自己留出一些放松和休息的时间。推动责任均摊,拒绝代际传递比如《六姐妹》中呼吁妹妹共同分担。
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责任,我们不必为所有人的幸福负责。比如,在家庭事务中,可以尝试让弟妹也参与进来,共同分担责任。
3. 接纳自己,重构价值体系
不必为你过去的情况感到内疚和痛苦,你曾经是一个孩子,这不是你想要的选择。现在你长大了,你有能力倾听内心的声音,并且做出改变,给自己一个重新成为快乐的孩子的机会。
剥离“成就”与“被爱”的捆绑,正视“不完美”的合理性。学会放下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是成长的一部分。当我们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时,内心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4. 建立健康边界
与原生家庭进行适度分离,建立个人边界,承担起在这个家庭中属于自己的责任,但不必承担他人的责任,对于家人不合理的要求和控制行为,你可以选择拒绝。
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练习说“不”,将“优先满足他人”调整为“适度平衡”。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明确自己的边界,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例如,当朋友提出不合理的请求时,可以勇敢地说“不”。
当你能辨认出那道“我必须照顾所有人”的惯性,也就拥有了改写剧情的权力——把牺牲换成选择,把责任重新分回给该承担的人。
今天的我们,既是过去的读者,也是未来的作者。
认识“亲职化”,不是翻旧账,而是拿到一张解码图:看清楚哪些反应是旧剧本的自动播放,才能亲手按下停止键。这一步,就是新的生命历程的扉页。
来源:玛丽影视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