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场景: 建康城南郊,受禅坛高筑,旌旗猎猎。文武百官肃立,仪仗威严。晋恭帝司马德文手捧传国玉玺,步履沉重地走向那位身披衮冕的雄武男子]
(画面开场)
[场景: 建康城南郊,受禅坛高筑,旌旗猎猎。文武百官肃立,仪仗威严。晋恭帝司马德文手捧传国玉玺,步履沉重地走向那位身披衮冕的雄武男子]
旁白: “公元420年夏,秦淮河畔的建康城见证了一场王朝的更迭。晋恭帝司马德文将象征天下的传国玉玺,交到了那位出身寒微却功勋盖世的权臣手中。刘裕,这个起于行伍的彭城人,在平定桓玄之乱、两次北伐收复故土后,终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国号宋,改元永初——历时104年的东晋王朝落下帷幕,一个分裂与融合并存的南北朝时代,正式开启。”
(剧情展开: 寒门帝王的忧虑)
[新朝皇宫,刘裕召心腹大臣傅亮、徐羡之、谢晦密议]
刘裕 (抚摸着玉玺,神色凝重): “朕本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然观晋室之衰,皆因门阀相争,宗室相残。朕岂能重蹈覆辙?”
傅亮 (躬身进言): “陛下圣明。当务之急,需削弱士族,强化皇权。前朝‘王与马共天下’之弊,不可再现。”
徐羡之 (补充道): “尤需防范者,乃司马氏宗室。彼等虽失天下,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数日后,刘裕下诏,将琅琊王、零陵王等前朝宗室严加监控]
晋恭帝司马德文 (被废为零陵王,幽居私邸,终日惶恐): “但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不久后,被刘裕派人以棉被闷杀)
旁白: 刘裕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为保刘宋江山,他开启了南朝皇帝屠杀前朝逊帝的惯例,也为后世萧齐代宋、萧梁代齐时所效仿。
(南北对峙: 双雄并立)
[镜头转向北方,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皇帝拓跋嗣正率群臣狩猎]
探马飞驰来报: “陛下!南朝巨变!刘裕废晋自立,国号宋矣!”
拓跋嗣 (勒住骏马,目光锐利): “刘寄奴果然篡位了。此人起于卒伍,能征善战,非易与之辈。传令边镇,加强戒备!”
崔浩 (汉族谋士,目光深远): “陛下,刘裕新立,必先巩固内政。此乃我大魏南下之良机。可遣将军奚斤南下,夺取刘宋河南之地!”
[于是,南北之间第一场大战爆发。魏将奚斤、公孙表攻陷宋之滑台,进逼虎牢]
刘裕 (闻讯震怒): “拓跋鲜卑,安敢趁朕新立之际犯境!” (急调名将毛德祖率军北援)
[两军激战于虎牢。时值严冬,魏军断宋军水源]
宋将毛德祖 (激励士卒): “吾辈皆随武帝北伐之精锐,岂惧胡虏?渴饮胡血,饥餐虏肉!” (将士用命,死守二百余日)
旁白: 虎牢关之战,虽以宋军因援兵不至而城破告终,但毛德祖部的顽强抵抗,让北魏见识到了南朝军队的战斗力。南北双方第一次大规模交锋,以互有胜负告终,划定了初期的疆界。
(内政革新: 寒门崛起)
[建康,刘裕大力推行改革]
刘裕 (颁布诏书): “晋室纲纪不立,豪强兼并,百姓流离。自今以后,推行‘土断’,无论北来侨民、南方土著,皆以现居地为籍,纳粮服役,一体同仁!”
他又下令: “清理户籍,抑制豪强侵占山泽。寒门士子,若有才学,郡县皆可举荐!”
效果: 大量被门阀士族隐匿的人口被编入户籍,朝廷赋税大增;许多寒门子弟得以进入仕途。
谢晦 (对族兄感叹): “陛下这是要彻底斩断我士族根基啊……”
旁白: 刘裕的“庚戌土断”等政策,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沉重打击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的特权,为“元嘉之治”奠定了基础。寒门势力逐步崛起,改变了政治格局。
(英雄暮年: 临终托孤)
[公元422年,刘裕病重]
刘裕 (卧于榻上,召太子刘义符及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顾命大臣): “朕本寒微,遭逢乱世,因天下民心所向,得登大位。尔等皆随朕百战余生,望善辅少主……”
他特别叮嘱: “檀道济虽武略过人,然非统御之才;徐羡之、傅亮皆堪重任;谢晦虽年轻,却精明干练,可当大任。”
又单独对檀道济说: “卿乃朕之长城,然需谨记:位高不可震主,功高不可盖世。”
[刘裕驾崩,年仅六十。太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宋少帝]
旁白: 刘裕的去世,标志着刘宋王朝开创时代的结束。他留下的,是一个疆域辽阔、制度革新、却暗流汹涌的新王朝。而他选择的顾命大臣们,即将掀起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集末镜头)
[新帝刘义符正在华林园中开设集市,亲自酤卖;又划船取乐,毫不知愁]
徐羡之、傅亮 (远远望着,相视摇头): “先帝刚逝,陛下竟如此嬉戏,岂是仁君之相?”
谢晦 (目光深邃): “恐需行伊霍之事……”
[与此同时,北方平城,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也在密切关注着南朝动向]
拓跋嗣 (对崔浩说): “刘裕既死,南朝恐生内乱。此乃天赐大魏之良机!”
片尾预告: “少年皇帝嬉戏无度,权臣密谋废立大事!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将如何行伊霍之事?‘万里长城’檀道济又将如何抉择?南北朝第一次重大危机即将爆发!敬请期待《南北朝那些事儿》第二集:徐傅废帝行废立,文帝即位启元嘉。”
来源:雪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