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翻身,有人沉船,有人还在摸黑走:影视公司赌短剧,谁赢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6 12:03 1

摘要:这几年,短剧突然杀疯了。从人人摇头的“边角料”,变成了影视圈里的“香饽饽”。谁能想象,过去被视为“小打小闹”的竖屏短剧,竟成了不少传统影视公司扭亏为盈的“救命稻草”。

这几年,短剧突然杀疯了。从人人摇头的“边角料”,变成了影视圈里的“香饽饽”。谁能想象,过去被视为“小打小闹”的竖屏短剧,竟成了不少传统影视公司扭亏为盈的“救命稻草”。

一边是迪士尼投资DramaBox,海外巨头都盯上了;另一边,国内影视公司半年报陆续出炉,短剧成了分水岭:有人靠它挣得盆满钵满,有人却越做越亏,还有人连门都没找准。

最风光的,是以完美世界、华策影视、幸福蓝海、柠萌影视为代表的“头部玩家”。他们早早押注短剧,如今尝到了甜头。

完美世界上半年净利润暴涨384.52%,短剧功不可没。公司短剧业务收入同比飙升756.35%,《夫妻的春节》播放量破5亿,成了今年首部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虽然他们的主业依旧是游戏,但影视业务能翻身,短剧是关键。

华策影视也没闲着。作为老牌长剧大户,他们通过“长短联动”策略,将经典长剧IP打包开发短剧,效果显著。《以爱之名》播放量超5亿,短剧月产能稳定在20部以上。

幸福蓝海的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28.99%,也靠短剧带动。作为国企,他们押宝文旅短剧,像《神兽河行记》就入选了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主旋律也能玩出流量。

柠萌影视更是转型教科书。他们靠短剧业务收入超5000万元,月产能16部+,成功扭亏为盈。旗下“好有本领”“星柠”两个子厂牌,分别深耕不同短剧细分赛道,短剧已成第二增长曲线。

可不是每家影视公司都能靠短剧翻身。

欢瑞世纪是个典型例子。上半年营收接近2亿元,但净亏损600万元。旗下短剧主体虽然营收破亿,可高昂的制作成本、平台搭建投入让利润被吃光了。短剧成了“看起来很美”,实则负担沉重的“救命稻草”。

华谊兄弟的情况更糟。上半年营收同比腰斩,净亏损高达7400万元。虽然成立了“华谊兄弟火剧”厂牌,推出9部短剧,但远远抵不上主业下滑造成的窟窿。过去七年连年亏损,短剧更像是“最后一搏”。

这些挣扎者的共同点是:入局晚、策略模糊、执行拖沓。短剧不是万能药,时机和打法,缺一不可。

除了已经分出胜负的两类,还有一批公司处于“尝试阶段”,典型代表是慈文传媒和稻草熊娱乐。

慈文传媒主攻海外市场,与ReelShort、中文在线等合作,试图在海外打出一片天。《Love On The Sidelines》火到多个平台榜首,初步建立起海外影响力。公司预计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超15%,但上半年仍亏损2300万元,探索期的阵痛难以避免。

稻草熊娱乐则把短剧当作“文化传播工具”。他们围绕大运河文化推出《祈安澜》等作品,尝试非遗+短剧的融合。但目前体量小、影响力有限,商业模式尚未跑通。

这些“探路者”方向没错,但距离规模化、盈利化,还有不少路要走。

为什么同样是做短剧,有的公司赚钱,有的却越做越亏?

说到底,还是战略和执行两方面的差距。

真正的赢家,从不是盲目赶潮,而是早早看清趋势,提前布局。柠萌影视2017年就开始试水短剧,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精品+规模”的双重打法,还能用热门长剧IP衍生短剧,内容可以二次复用,成本也更低。

华策影视更是把“长短联动”玩得炉火纯青——长剧打深情感基础,短剧切入碎片场景,延长IP生命周期,既抓住老观众,也吸引新用户。

完美世界则主打现实题材,靠内容打动人心;幸福蓝海背靠江苏广电,借“潮计划”主打文旅融合,短剧成了地方文旅推广的新武器。

执行力同样关键。柠萌拆分子品牌,打破传统“大剧组”低效模式;完美世界设立专门工作室做短剧;华策影视搭建微短剧创业中心,专人专岗专责;幸福蓝海则通过平台合作,快速响应市场。

相比之下,像欢瑞世纪、华谊兄弟这样“起大早、赶晚集”的公司,虽然也做短剧,但要么战略模糊,要么执行混乱,结果只能当“陪跑”。

短剧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上半场是“谁先入局”,下半场则是“谁能活下来”。

未来,监管会更严、用户口味更挑、产能过剩也会带来洗牌,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不是跑得最快的那批人,而是能沉下心、做出内容、跑出模式的那一批。

短剧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不拼谁先爆款,而拼谁能持续出内容、持续赚钱。

对传统影视公司来说,短剧不是“救命稻草”,更该是“新起点”。能不能用老本事做出新成绩,就看各家有没有真本事了。

谁能把短剧做成下一个“长剧”?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老闫侃史视频

相关推荐